留德学者花费十年之功,翻译难度超越《魔山》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晚年的宏篇巨制《浮士德博士》,该书洋洋洒洒52万余字,由曾经留学德国的学者罗炜先生花费十年之功翻译而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中译本。该书在国内德语界、文学界知名度极高,但是翻译难度极大,据责任编辑裴胜利透露,其难度超过托马斯·曼的代表作《魔山》。它的出版可以说是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一个重大突破,圆了中国德语文学界几代人的梦,将引起读者和德语文学界的极大关注。
托马斯·曼对自己的这部作品青睐有加,视其为“一生的忏悔”,称之为“最大胆和最阴森的作品”,他曾声称:“我不否认这本书于我十分珍贵。它是我一生的总结,是我所亲历的这个时代的总结,同时也是我有生以来所能给出的最为个人的东西,其坦率性近乎疯狂。”
《浮士德博士》讲述了一个误入颓废和罪恶歧途的德国天才艺术家极具才华而又冷漠的一生。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故意染上梅毒,不惜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在这个虚构人物的生平故事中,作者同时糅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并使之同时代的迫切问题———“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相契合。
浮士德博士的文学母题在德国缘来已久,中世纪就已经流传了超凡学者和魔术师奥尔格·浮士德同魔鬼结盟的传说,并在1587年首次以《浮士德博士民间故事书》的形式成为文学文本,此后不断有人对其进行创作加工,如马洛的悲剧《浮士德博士》(1589),克林格尔的小说《浮士德博士的生活、壮举及下地狱》(1791),以歌德的悲剧《浮士德》最为著名。
如果说,歌德是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家,那么托马斯·曼便是20世纪这样的人物;《浮士德》是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品,那么《浮士德博士》便是20世纪这样一部作品。歌德的《浮士德》呈现的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努力不懈的巨人形象并以救赎结尾,而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呈现的则是资产阶级没落时期的病人形象并以解体告终。
《浮士德博士》1947年出版时正值希特勒纳粹倒台不久,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状况完全如小说中所预料的,《浮士德博士》借助浮士德和音乐两个最能象征德意志的形象来探讨导致德国历史灾难的原因,成为一个德国的譬喻,所以小说甫一出版就轰动整个欧洲。1990年4月S.Fischer出版社根据1947年第一版修订的袖珍单行本到2008年止,18年间已经再版37次,被译英、法、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多个语种。
就语言来说,小说从头到尾充满隐喻,涉及大量浩繁而罕见的专业术语,例如自然科学术语、音乐术语、基督教神学术语等,并且经常使用的语言达六种之多: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甚至还有古德语。小说同时还充满了长篇大论的对世界文化名著的描绘和引用,对世界音乐史和美术史上各个伟大作品的大段大段的细致描绘,因而内容极为广博丰富,甚至艰深晦涩,但原书又无任何注释,为此译者专门花费功力做了大量的注释。这为小说的翻译增加了许多难度。
德国《时代》周刊曾客观地评价该部小说是“德国20世纪文坛巨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宏篇巨制。”而今天中国的读者能通过翻译家的不懈努力读到这部小说,能够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有所启示,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