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VS余泽民VS韩松:“老大哥”死了以后……

刘苏里:《1986》我们写奥勃良又回来了
    刘苏里:刚才韩松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洋国转型之后,改革遇到了危机,这个我的感受也特别深。大家一定对奥勃良这个人物印象很深,他埋得很深,工作性质很秘密,你无法猜透他有什么样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他有无限的力量,他几乎是一个小号的老大哥,或者说他就是老大哥的实际,老大哥不可能说话,老大哥是一种思想体系,老大哥的思想体系在现实当中,为了整个帝国的统治,需要奥勃良这样的人,需要奥勃良这样的手段。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老大哥去世以后,发生了让很多自由派知识分子欢心鼓舞的改革,但推动改革的就是奥勃良。这个小说里他用繁复精密的计划,成立了一个杂志,有一套完整的设计。当这个改革走不下去了,引起了大洋国的革命,斯坦雷出现了,最后又是他在关键时候把魂招回来了。

    我读《1984》这么多年,可能有20年以上了,我都没有想到《1985》这件事。鉴于这个教训,我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可以考虑写《1986》,为什么?这里奥勃良被抓起来了,就是说他招了魂,拯救了制度,可是又牺牲在拯救之后的形势当中,所以他后来可以有自己的回忆。《1986》写什么呢?奥勃良死不了,《1985》写老大哥死了,《1986》我们写奥勃良又回来了。

刘苏里:奥勃良的现代启示录
    刘苏里:今天奥勃良这个角色能给我们两个启示。首先来看看隔壁国家演绎的故事,我说的隔壁是真实地理意义上的隔壁,是现实当中的故事。两三个星期之前我去南京,听了一个故事,让我非常震惊。我关注俄罗斯的事很多年了,但是我确实不知道这个故事。说最后促成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克格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什么呢?他说现在档案已经公开了,只有克格勃的人才知道苏联以外发生的事情,他们在各个国家潜伏、执行任务,他们看到了苏联以外还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他们国境线以内不曾有的,而且是他们向往的。

    当时为了佐证他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我就给他讲了我听到的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美国旧金山向南边走大概3个小时的车程,有一个大苏尔区,里面有一个Esllen Institute,伊沙撒冷学院,创办人基本是一班美国的老贵族,都是从欧洲过去的。60年代初,他们是美国最重要的左翼势力,就是狂飙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们在这个学院当中搞了一个苏联中心和一个中国中心。当我见到这些老贵族的时候,最年轻的77岁,最老的已经快90了。

    我就问他们,你们当时搞苏联中心和中国中心干什么?他们说美国的制度不行了,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制度和苏联的制度,看看哪一个更适合未来美国改朝换代后施行,我当时汗毛孔都炸开了。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的苏联中心还在运作,但是中国中心已经停止了。80年代是苏俄转型的关键时期,叶利钦想访美,而那恰好是戈尔巴乔夫在国际舞台上见风得风,见水得水的时候,所以美国官方怕影响与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就不想接待叶利钦。那个时候叶利钦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委书记,但没人愿意接待他。后来这个消息就转到老贵族这儿,他们就讨论我们是不是出面,用苏联中心的名义请叶利钦访美。结果学院爆发了一场几乎使内部解体的争论,有两派意见,而且一派的头目是丈夫,另一派是太太,他们两个打起来了,太太愿意正面接触叶利钦,她的丈夫坚决反对。当然最后叶利钦成行了。

    当时Esllen中心许给叶利钦的条件是,只要美国法律允许的地方,你都可以随便挑,你想看什么就带你去看什么,当时就组了个车队,开始全美旅行。旅行到德克萨斯州的时候,叶利钦突然提出,说我能不能看一个超市?好啊,车停下来了,进了超市里面,叶利钦非常仔细地问了供货、价格、产地、销售等等。正当大家放松时,突然发现叶利钦不见了,就开始找他,最后在他的车上找到了他,他一个人在车上抱头痛哭。一个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对国外的情况并不真正了解,更何况其他人。后来就有人劝他,他突然狮子一般地狂吼“他妈的社会主义这几十年白搞了”,当然这是我翻译过来的,他可能没用“他妈的”。

    我想用这个故事来佐证克格勃所起的作用。当然大家知道,现任的俄罗斯双头政治的主角就是克格勃。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作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创造,里面很多场景、人物、事件都是有背景的。但是1981写的东西,到2011年还那么准,这个事有点太奇了,咱们还是那句话,“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很多事情是有规律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