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老臣来说,1月6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儿童文学界“隐身”多年以后,他带着刚刚出版的“阳光成长小说”系列,重新和老朋友们相会了。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为老臣举办了新书发布和作品研讨会。这是老臣创作上的一次总结,更意味着他将重新出发。
老臣虽然不老,但是写小说却很有些年头了。老臣本名陈玉彬,从1982年开始创作,至今恰满30年。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他那些充满探索意识和个性色彩的小说引起了儿童文学界的关注和巨大争议。《盲琴》《夜道》《十六岁诗人的远方》《女儿的河流》等作品,直面残酷而沉重的生活,展示东北大地上的少年强烈的生存意志和精神成长,风格浓烈沉郁,充满寓言色彩,是第五代作家代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当时“儿童文学成人化”争论的标的之一。之后,老臣从同行的视野中淡出,创作上一度沉寂。近两年,老臣又开始了新的创作,陆续拿出一批有分量的短篇小说。在他六册“阳光成长小说”系列中,小说集《远行的鸟群》主要收录的便是近年新作,其中的《泡沫》《蚂蚁唱歌》《尊严》等新作延续了我们熟悉而眼下稀缺的“老臣风格”,沉郁庄重,扎根大地,凝注着强烈的命运感,和生活紧紧贴在一起;《男儿身上三盏灯》《开往秋天的地铁》《图苏拉冰川》《风中的额济纳》《月光的价钱》等篇章却明媚得多,展示都市少年生活图景,是老臣新的体悟和探索。
研讨会上,与会作家、评论家除了对老臣作品进行讨论之外,更表达了“欢迎老臣回来”的喜悦心情。大家普遍感觉到,老臣的风格正是对当下儿童文学整体格局的丰富,现在像他这样情感深沉、富有悲悯精神、描写精准、视阈开阔的儿童文学作家还嫌太少。
“回归的老臣更坚实,更淡定,因此也更贴近了文学本质的写作。我们有理由希望老臣拿出不断超越自己以往作品的力作。辽西走出的作家,用关东风情与少年情怀带给读者新的冲击与欣喜。”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如此期待。评论家王泉根阐述道,老臣的作品紧贴少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不是悬浮的、不着边际的,在迷茫、困惑、碰撞、憧憬、搏击的背后,总有一种东西在催人奋进,凝聚起向善向美的力量。作家李东华提出,老臣的回归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最近儿童文学界一种默默的转向:大家逐渐厌倦了仅仅嬉笑打闹的轻薄文字,厌倦了一次次的自我重复,开始向着文学性、经典品质提升,作家们意识到了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重要性。
束沛德、海飞、梅子涵、周基亭、李可可、周建新、沈彪、叶显林、安武林、薛涛、阎耀明、周志新、汪玥含、张晓伟、李远涛、周晴、谢倩霓等作家、评论家也到会为老臣鼓劲。面对阔别已久的朋友,老臣透露说,虽然自己停止写作好多年,但是却一直未曾离开文学,“我在暗中关注着大家的作品和动向,阅读文学作品是我每天工作之外必须要做的事”,“写作对于我的生命很重要,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写作之根”。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有可能是当前儿童文学作家中阅读同行作品最多的。复出后的老臣写得很慢,因为在他看来,给孩子写作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事,他要干干净净地、“一寸一寸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