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索赔30万

  在市场接连不断的质疑声中,青岛海尔终于要通过法律来表明自己的无辜。但青岛海尔至今还没有解开投资者心中的疑惑:海尔的业绩是否“灌水”了,关联交易是否过头了。

    青岛海尔终于不能容忍市场对其业绩的质疑,一怒之下把撰写“海尔的真相:居危思进”一文的作者陈毅聪(笔名成一虫)告上了法庭,称该文“多处以捏造、虚构的事实对原告进行诋毁”, 要求被告赔偿30万元。

质疑声多了起来
    青岛海尔近几个月来麻烦不断,先是有美国《商业周刊》对海尔大举进军海外市场表示不解,认为海尔一些海外投资并不明智,得不偿失,并且因为公司广泛进入如金融、个人电脑等产业而分散了主业注意力。
    随后,有国内证券分析师根据海尔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提出了疑问,主要包括海尔股份与海尔集团的关联交易过多,海尔股份公司的采购、配送与销售主要通过海尔集团下属的42家工贸公司进行。海尔上市以来,已从市场募集巨额资金,其中1999年配股3亿元,2001年初增发募集18亿元。接着又拟发转债不超过25.8亿元。指出海尔的模式是,现金交给集团公司,换回集团公司或集团下属的投资公司手中的资产。
    由于市场质疑声多了起来,海尔的股价一度下跌,5月31日,青岛海尔跌幅达5.55%,市场议论纷纷。6月1日,海尔发布公式化的澄清公告,称:“2002年公司经营正常,发展态势良好,在三大报上披露的各种信息均是真实、准确、完整的,没有任何虚假成分。”
    然而,对海尔的质疑声并没有随海尔的公告而减弱,相反更响了。广州的《南风窗》杂志以“六问海尔”为题,发表了在经过青岛等地的深度调查和采访后,对海尔业绩质疑的报道。

业绩是否真实
    报道说,海尔透过重复计算将2001年总销售收入从300亿元人民币灌水到602亿元,并利用多个关系企业与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与相互交易在财务报表上做假。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1999年以前,海尔在公布自己的经营业绩的时候,一直都是使用“工业销售收入”这一字眼,1999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入为268亿元人民币。而到2000年,这一称呼却被改为“全球营业额”,而数字也骤然增长到了406亿元人民币。名称的改变包含了许多玄机,其中包含了大量事实上的重复计算。比如海尔物流本部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它下属的采购事业部(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是一个专门为海尔采购各种配套零部件的机构,从配套厂家采购来各种原料配件,然后再转手倒卖给海尔的各生产部门,这应当是算作营业额的。海尔商流推进本部也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下属的海尔工贸公司(工贸事业部)从海尔的各生产部门买入生产出来的成品,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卖给消费者,这也应当算作是营业额的。需要指出的是,海尔采购公司和海尔工贸公司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平价入平价出,各种货品在经过它们的转手后,都可获得一定的增加值,以作为这两个部门独立的营运费用,甚至还可以有利润。 
    这也就意味着,同一件商品,从它采购生产到最终卖给消费者,其营业额在海尔内部可以被重复计算3次。报道说,海尔集团去年的总销售收入也就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它自1999年之后的两年里,其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增长还是在海尔增加了大量的新产品,如PC、手机、中央空调等的基础之上。
    对于在证券市场上市的青岛海尔来说,文章认为其根本只是一个集团下属的一个部门。报道说,除非内部人员,否则任何人也难以弄清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都是些什么性质的企业,他们之间不停地转换相互持股、相互投资都有什么意义。事实上,这还仅仅是人们外在所看到的,如果人们了解了海尔内部的组织结构,就会更加吃惊了:鼎鼎大名为广大股民所熟悉的、股市中著名的蓝筹股——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尔内部日常的组织管理机构中,竟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母公司海尔集团下属的第二级管理机构设置中,人们只能见到各个事业本部的身影,却找不到股份公司的位置。海尔股份公司在海尔的日常管理中是不存在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