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腔调与格调——《上海格调》前言

    最困惑的是处于富人与穷人两极之间的“大多数”人,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却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社会等级?他们收入越多,疑虑也越大,事实分明在提示他们,花钱越多,并非档次等级提升得越快越高!

    外来的访客,也同样经常忽视上海人细微的言谈举止上的差异,意识不到格调层次差异的存在,盲目地模仿、追逐时尚流行的节拍,晕头转向地,身在上海而迷失了上海……

    上海高雅格调的根,深深扎在民国与三、四十年代那种趣味、风尚的美学精神里;这种上海格调的躯干,吸取的营养,主要来自本地民俗的土壤和太平洋吹来的海风;这种上海格调的枝叶,幽幽散发的都是稳重自信、典雅高贵的气息。

    上海格调是十分感性的,靠五官感觉,有时,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它的存在。

    格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中,体现在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之中,真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平凡琐碎。“情调”所在,内里蕴藏着个人长年教养、气质和学识修炼的精华。

    一个人可能一天改变命运,也可能一夜暴富,但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自己的格调。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全身上下都是名牌装束,大方出手、挥金如土的富豪款爷、那些身居高位号令百姓,附庸风雅收藏不菲的达官贵人,心理却还挣扎在卑下猥琐的窘境里,品位还停留在原始的贫困线上。

    过去讲“三代培养一个贵族”,高雅的格调就是一种贵族精神,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养成,除了环境的熏陶,要紧的是从细微处的讲究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雅的风格。

    也许一个低垂的眼神;

    也许一声委婉的谢谢;

    也许一瓶旧日的花露水;

    也许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小道……

    孤独的时候是那么不起眼,耐着寂寞,守着无聊,偏偏又不时闪烁清亮、飘逸幽香,使人久久难忘。

    这是一种上海格调的魅力,开放在一些人生的边上,散发出全部生命的芬芳……

    上海人的腔调,是形象;上海人的格调,是精神。

    我以为,上海人的腔调是横向的,不断发展前行,固步自封就会落伍;上海人的格调是纵向的,持续提升向上,有厚实的根底,也有开拓的空间,单纯地沉迷怀旧也会浮华迂腐。

    这些年,上海人的形象变化很大。

    过去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形象的评价都不太高,“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俗气……”(余秋雨:《上海人》)

    自然,余先生概括的是外地人贬义的看法,上海人的角度则不同,对此大多不屑一顾,我行我素的。

    改革开放的潮流,不断融合上海与外地的情感,“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呼声,发自越来越多上海人的心底。特别是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以来,上海人的形象与时俱进,热情好客、宽容大气、见多识广、聪明机灵、典雅端丽、浪漫时尚等等特点,日益得到全国各地更多的认同。

    上海腔调,虽然大多只是讲话时表现出的一种形象,但是,讲究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全靠平时做人修炼的功夫。

    如果光练一张嘴皮子,摆出一副腔调当滑稽表演,为赚几声鼓掌而“诱”腔“花”调,即使挂着清口的牌子,也难免会浊口,让人生厌的。

    上海格调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弥散在大街小巷的每座楼房、每个角落,依赖这里生活的每个上海籍和非上海籍的市民发扬光大。

    上海格调与上海腔调,是两条纵横相交的坐标,箭头指向着市民文化素养攀登阶梯的方向,标注着上海文明的腾飞……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