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看不得的书

  六、这一段下面提到:“这二里头的下面三层遗物之中的三件,有人已经用炭十四同位素测算的方法,考定其时代为公元前2393年至1885年之间,这正与我所假定的夏朝年代(公元前2202年至前1731年)大致符合。”且不管“碳十四”不叫“炭十四”,光这个年代就不知道作者是从哪里来的。二里头的年代一般认为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之间或略晚,偃师商城的年代更晚,怎么就有那“三层遗物之中的三件”,忽然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七、第31页第四段,说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说埋藏了“一万七千件之多”。妇好墓确是罕见的没经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但全部的随葬品,加到一起,也就是一千九百二十八件,玉器不过七百五十五件,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如此惊人的数字呢?

  够啦,如果我再举例子,读者一定要厌烦了。除了上举的错误,书中还把一些地名弄错了,或者同一个遗址,竟然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比如第20页的“马家滨”、“松泽”,正确的写法是“马家浜”和“崧泽”。这是长江下游两个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后来也以它们的名字命名了两个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如第138页,把新郑裴李岗错写成了“裴李冈”;第167页把湖北黄陂盘龙城错写成了“蟠龙镇”。    

  考古学上有许多问题没有定论,但严肃的学者一般都对未有定论的说法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或者根据常识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很重要。但是这本书经常采用比较不被大家接受或者需要更多证据证明的说法,比如第15页说“磁山添了牛和鸡,裴李岗添了山羊”,磁山的牛和鸡是否家养还需要证据,山羊是根本靠不住的。关于后者,原报告也不过说是出土了陶塑的“羊头一件,长角而粗,造型简单”,另外一件似“羊头”,实际上两者都不能判断为“山羊”的(参见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3期)。第21页倒数第一段,说钱山漾与河姆渡人吃的东西里面,有“花生”云云,这与新大陆发现之后花生才进入中国的历史相矛盾,虽然出土物看起来像花生,但并不为多数学者所认可(俞为杰:《饭稻衣麻——良渚人的饮食文化》,浙江摄影出版社,82-89页)。第138页,说到“灌溉的器具”,“自从一百个世纪之前,……中国的农民便已知道灌溉的重要,不亚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甚至比他们知道更多”。磁山、裴李岗文化是有不少陶器,但陶器是否就是用来灌溉的器具?凡经营农业是否就一定知道灌溉?怎样证明磁山、裴李岗时代的先民比古埃及人更懂灌溉?这样写史,可真有点像写小说啦。

  既然写史,又是标明给年轻人写的,就不能出史实方面的错误,否则就是一本不合格的书。在分工如此明确的现代学术界,要一个人既懂文献又懂考古,确是比较困难,但是在考古方面如此错误百出,不能不让我怀疑这本书在文献的利用方面究竟还存在多少错误。作者是前辈学者,著作等身,致谢名单里更有一长串大师级的人物,似乎每一章都扎实可信,不容置疑。不过我想这些被谢的人,是不该为上述错误负责任的,他们的名字放在致谢名单里,跟作者在正文里提到“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曾经跟他说起”什么云云(第30页),或者他在1977年11月在牛津大学就某个题目“作了演讲”一样(第23页),都是为了增加本书可信度的旁证,但是和致谢名单一样,李济和牛津大学也是不能也不该为作者的种种错误负责任的。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某些出版社引进海外的著作,一定要下点功夫看看货色如何;如果确有可取之处,非要出版不可,至少也要把那些明显的硬伤消灭才好,否则就太对不起读者了,也会损伤出版社的清誉。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