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韩起先生的《一本看不得的书》(载10月18日《上海书评》)一文后,作为《我们的根》一书的配图者,以及目前为止尚算编过几部史著的青年编辑,笔者深受教益,惭愧于在编辑《我们的根》一书过程中没有能及时发现某些“硬伤”;同时,笔者也想借《上海书评》一角,就韩起先生文中涉及的“硬伤”作一点说明。
在编辑《我们的根》一书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遇到了诸多问题。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知识面却极广,涉及历史、地理、考古、科技、文学、艺术诸多方面。比如,黎先生的书中涉及的一些人名和地名的翻译,相当麻烦,有的很难把握作者的确切所指;更难以处理的是,书中涉及的一些史实性表述,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是尊重作者原著好呢,还是按照学界的“共识”加以更改或“修饰”?在编辑该书过程中,我们坚持对原书中涉及的明显史实性错误进行纠正,对书中一些学界各执一见的问题,则尽量尊重作者原著,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编辑《我们的根》的过程本身,也是在不断挑战我们自己的专业极限。尽管我们竭尽全力,终究仍难免挂一漏万,尤其是对非自身专业领域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但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像韩起先生这样的专家,能更多地给予我们指点与支持。
作为配图编辑,对于韩先生所指出的四处错误,笔者一一承认。尤其是出现将”复原头像“表述为”化石“、将”彩陶罐“表述为”玉琮“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更是不该;另两处的”张冠李戴“,则属编校过程中的失误,将几张不同的图片”移花接木“了,而后来又因出版时间的仓促,竟没有检查出来。但这几个错误的发生,或是因笔者对考古学知识了解太少,或是因笔者编辑过程中的疏忽,而非黎东方先生原著的失误,韩起先生若据此而认为该书”还存在多少错误“,并将黎先生的原著也打入”不合格“之列,甚至推断出”某些出版社“引进海外著作不看”货色“,实在是令笔者深感愧疚。
从韩起先生的行文来看,韩先生应是在考古学方面有着深入研究的。黎东方先生是以”讲史“著称于世的,其学识之渊博,讲述之生动,早有定论。黎先生以八十五岁高龄而立志要写一部适合美国乃至全世界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读本,其初衷已是令人动容。也许他并不能及时跟踪把握考古学领域的每一阶段的学术成果,因此在讲述中无法做到对每一个结论都有据可考且毫无差错。因此,笔者窃以为,以今日考古学专家的眼光来度量一部若干年前早已写就的通俗性史学作品,并断定为”看不得“,恐怕有过于苛责之嫌。
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我们的根》无疑是一部通俗易读、富有趣味的国史读本。某些本身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以后可以通过编者注的形式,再修订完善。我们真挚感谢韩起先生的指正,如果在文章之外还有别的问题,希望韩先生继续赐教,以使我们在将来推出修订版的时候,奉献给读者一个日趋完善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