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逻辑的哲学思考

  “类似爱情的,他们是彼此的病症和痛”,夏宇在《上邪》里把爱情形容成一种病症。的确如此,世界上有一种因爱而生的病叫失眠,有一种失眠的病叫作神经病。恋爱的人经常不分昼夜不眠不休地焦虑、绝望、嫉妒、感到幸福缺失,这种充满挫折感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会让人想不开或者只在一处想,患者极易病入膏肓。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通过《哲学的慰藉》告诉人们的,是一种灵性、反讽、优美、欢欣、安乐的养生术,而非在意识形态的迷雾中穿行的激情。因为对于病人来说,激情实在是一种类似崩溃的东西。他在此想要传播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不是学习的能力,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把握和判断——是对人们各种心理病痛的慰藉,包括爱情这种普世的疾病。 

    下文仅谈谈自己的联想,若你要想得到的是治疗,不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是感受不到效果的存在的。 

    你的爱情不是常识

    苏格拉底在世人眼里是个与世不合的疯子,因为他破坏了一种叫作“常识”的规矩。不管是否敢于承认,这个时代的爱情选择难以避免地陷入常识的陷阱。就像德波顿总结的,常识以为拥有财产和权力就是幸福,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看,不这么看就不受人待见。我们终究是害怕被大多数人排斥和鄙夷的。 

    因此人们对爱人的选择有了趋向性:男人选择简朴、无才的女人做老婆,选择美丽、聪明的女人做红颜知己;女人选择英俊、浪漫的少年谈恋爱,选择优秀、稳重的白领当老公。这种选择趋向仅仅是出于人的天性,是为了被世俗广泛认可和喜欢,而选择习惯性地精神懒惰。 

    这种常识在爱情中的运用无疑是愚蠢的。选择了全世界对你的喜欢,却忽视了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喜欢;你的爱情故事里,难道别人的选择比自己的判断更为重要?一旦如此,是否意味着你的爱情也将成为众人的爱情? 

    别拿爱情当炒股

    德波顿选择伊壁鸠鲁的快乐起点说来剖析幸福之道:分清楚自然性和必要性,快乐不在于欲望的实现而在于欲望本身。爱情升华的快乐和股票升值的快乐是截然不同的。 

    投资股票时,人人都欣赏一只绩优股而不是垃圾股,但是欲望支配的权衡法则完全不适用于爱情,它依赖的是一种精神态度而不是掘金法则。对爱情而言,自然而必要的是真诚、自由、宽容而不是斤斤计较抑或投机取巧。 

    炒股票和爱情都让我们焦虑,都让我们觉得冒险。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我们在爱情中渴求的不过是大风大浪中的一双扶持的手而不是大富大贵、金银财宝。 

    假如你怀疑自己爱情的未来,不妨也顺着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探索下去,迎着焦虑,更加坚定地投入爱,相信爱为你做的抉择,让“坏事”坏到底。爱情不是股票,豪赌完了就算伤痕累累、精疲力尽至少你的心不会一无所有,有故事永远在你心里留下;而股票留给你的只是一双眼:势利眼和缺心眼。 

    不要把自己当老鼠

    塞内加说,人对有准备的挫折承受力最强,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德波顿指出这种受挫带来的痛苦是由于人们过度理想化的乐观。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抱着悲观、绝望、逃避的态度去面对爱情呢?我的答案是不要把自己当老鼠,否则你一定会被猫吃。 

    一个人能抱着怀疑的态度相信悲剧发生的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是事情远远没有你想得那么好,当然也没有那么糟。你不必带着一双痴样的、永远置身幻觉的眼睛把每一个爱人当作微服到你生命的神,你不是在享受恩泽;但也大可不必在感情里扮演一个畏首畏尾总是担惊受怕的角色。伟大领袖教育我们“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妈妈在饭桌上告诉我们,想喝汤就不要怕被烫着。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假如你是真心不计回报的付出,那么就算因此倾家荡产又怎么样呢?你完善了灵魂,怎能还将身外之物当作盛纳的花瓶? 

    同样请不要将此误读成义无反顾的向前冲,真正高明的态度德波顿早已概括:我要去拥有这一切,不过我与它们保持距离,不作指望于是一身轻松。 

    在爱情里,所有的哲学和法则都只是托词,这条路明明每个人都在行走,却不会有人看得见脚印;大家看见无数堵墙,却熟视无睹。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