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翻阅《小红袍》小说时,发现第二十五回是《天波楼杨令婆兴师,北潼关高德礼失守》,第二十六回是《林天佐请兵销差,佘太君上表除暴》。原来明代的海瑞搬佘太君率领的杨家将来平“张居正之乱”了。屈指一算,佘太君这时候至少应该610多岁了。而且看情况,作者还要让她再活下去的。 一个人活了610多岁,当然在现实中是没有的,甚至百岁挂帅也不一定确有其事,无非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佘太君这位年迈的巾帼英雄的景仰和祝福吧! 岳坟铁像的演变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所以在岳坟旁边,铸了通敌卖国、残害忠良的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的铁像,让这四个千古罪人永远跪在那里,被人谴责鞭挞。 我想谈一谈岳坟前这四个铁像数百年来的变迁史。 岳飞父子被秦桧等谋杀以后不过10多年,宋孝宗即位后,替岳飞的冤狱平反昭雪,就在栖霞岭下埋了岳飞的遗骸,这就是现在的岳坟,不过规模远较现在为小罢了。那时候还没有铸秦桧等人的铁像。 明代正统年间,于谦写了一首吟咏岳坟的诗,也未有一字提及铁像。
明代正德八年(1513),都指挥李隆做了秦桧、王氏、万俟□三人赤身跪在岳坟之前的三个铜像,双手都是反绑着的。日子一长久,被游人敲打坏了。万历二十二年(1594)按察司副使范涞重新铸的铁像,增加了张俊。 后来巡抚王汝训觉得王氏的丑态有失王氏家门的体面,就想动脑筋搬动王氏的铁像,又考虑这样做未免太露骨,于是就把王氏和张俊的铁像同时丢进西湖。民间故事中秦姓巡抚沉秦桧铁像于西湖一事,便是由此讹传而来的。 万历三十年,曾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的范涞又到浙江做布政使,看到铁像已经四缺其二,便把自己的俸银捐出来,重新铸了这四个铁像。 清代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上奏朝廷请求重铸,并且提出如果用好的铁去做卖国奸臣的像,太抬举他们了,应该用没收来的“盗贼”的兵器,重新熔化成铁,再做这铁像。朝廷准奏,由钱塘县知县负责办理。李卫所写的《岳忠武王庙碑记》一文,现在尚有流传,文中没有谈铁像的问题,上朝廷的奏疏则未能读到原文。 后来乾隆十二年(1747)布政使唐模、嘉庆七年(1802)巡抚阮元、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蒋益澧、光绪二十三年(1897)布政使张祖翼都曾重铸铁像。张祖翼有《岳墓重铸四铁像记》,文中说到: “益以人心义愤,积岁詈击,身首残弃,因命工又范之,缚跪如前状,殛奸回于既往,懔正气于人间,以告万世之为人臣者。” 不仅描绘了铁像的形状,而且也把铁像的“反面教员”的作用说得一清二楚了。 张祖翼所铸的铁像,曾一直保存到辛亥革命以后,我们在解放以后所看到的,也就是这张祖翼所铸的。
蔡伯喈之死及其遗文 话剧《蔡文姬》中,叙述到蔡文姬南返之后,以八年的时间整理出了蔡伯喈的遗文400多篇这一事迹。 蔡伯喈曾和卢植、韩说诸人合撰《补后汉纪》,因为当时社会秩序极不安定,没有能完成。只知道他写过《灵帝纪》以及包括《律历意》、《礼意》、《乐意》等部分的《十意》,此外还有42篇列传。 蔡伯喈生前和董卓比较接近,对董卓的所作所为,也进行过规劝。董卓被司徒王允用计杀死时,蔡伯喈流露了悲戚之意,王允认为他是董卓同党,坚持要处以死刑。蔡伯喈再三请求,愿意受“黥首刖足”的重刑,俾以刑余之身,继续完成《补后汉纪》的工作。士大夫们纷纷表示声援。王允却一意孤行,并说当初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是失策,以致出现像《史记》那样的“谤书”,“贻害”于后世。 蔡伯喈被杀害,有不少地方都供他的肖像,以作纪念。郑康成叹息道:“他一死。现在再有谁来考订核对汉代的历史呢?” 不仅《补后汉纪》没有完成,经过李催之乱,已经写出来的东西也逐渐散失光了。 曹操派人把蔡文姬接回来之后,问蔡文姬道:“你们家中本来有许多文献,不知道还能见到否?”蔡文姬说她自己能背诵的还有400多篇,至于当初家中所藏文献则多至4000卷以上。曹操就叫她忆述这400多篇文献。蔡文姬的工作做得十分仔细认真,所忆述的文章经过当时的宿儒耆老们的核对,都认为正确无讹。
后来到范晔撰著《后汉书》时,在《蔡邕传》中说他遗留下来的作品是104篇,在《董祀妻传》中说蔡文姬所忆述的文章有400篇,看来其中有将近300篇是卢植等人的手笔。 《蔡邕传》仅提到十余篇作品。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辑录蔡伯喈作品的本子,是北宋天圣年间的《蔡中郎集》十卷本,共64篇,其中包括反映他生平重大活动的《上汉书十志(一作意)疏》、《被收时表》,推荐贤良的《荐皇甫规表》等。另有七篇,辑录者认为也很可能是蔡伯喈的作品,作为《附录》,其中包括研究书法艺术的《篆势》、《隶势》以及五言诗《饮马长城窟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