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姓车不姓孙 研究《西游记》的人,在题材方面只是接触玄奘,谈到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的却是很少。 吴承恩何以创造这些人物的呢?在历史人物之中,是否仅仅玄奘确有其人呢?我看未必。 唐朝有两个西天取经的高僧,一个是唐朝开国初年之玄奘,另一个即悟空。天宝九年,罽宾派使节来中国,朝中派张韬光等前去宣慰,随员之中有一个车奉朝,当时担任了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之职。这队伍于天宝十二年到达罽宾,受到十分优厚的礼遇。启程返国时,车奉朝生了重病,留了下来,病中发下誓愿,能痊可的话,一定出家,后来真的在至德三年出了家,法号悟空,又曾到北庭翻译佛经,贞元五年才跟随唐朝的使节段明秀回到长安。 上面所提到的罽宾,是汉代通行的旧名,唐代也称迦湿弥罗,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 悟空在罽宾、疏勒、于阗、龟兹、北庭等地一共有30多年,往返旅途中的时间包括在内,共有39年。而玄奘西天取经首尾才只有16年。因此悟空比玄奘更为辛苦艰难,也是在意料中的。 我认为《西游记》中的悟空,虽然基本上是创造出来的神话,但也可能从高僧悟空的史料中得到了某些启发的。
武松和武松墓 杭州来客谈,武松墓曾有迁移之说,因为这个墓位于西泠桥畔,对于交通多少有些影响;后来因为是古迹,不宜迁移,因此未动。但在作迁移准备工作和勘查工作时,发现墓中棺木朱漆细雕,相当华贵,所以有人怀疑墓中武松另有其人,并不是《水浒传》里的打虎武松。 宋、元、明三代的文人墨客,写了不少关于杭州和西湖的诗歌文章,但都没有提到武松墓的,直到清代,才有陆次云《湖壖杂记》和朱梅叔《埋忧集》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都说清代开国之初,钱塘江畔靠近六和塔的地方,挖出了一块“武松之墓”的石碣。这里提到了石碣,没有提到墓,但按情理应该是在一起的。 为什么武松墓会在六和塔附近呢?上两本笔记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因为六和塔附近的铁岭关,相传是宋江藏兵之处。因此据陆次云和朱梅叔的推测,武松之墓可能是宋江带领人马出征方腊时的遗迹。 宋江有没有帮皇帝镇压过方腊呢?宋史《侯蒙传》说,侯蒙曾向朝廷建议,“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宣和遗事》又记载,张叔夜“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宋江征过方腊,这只是前人为武松墓何以会在六和塔所找的一个解释,即使宋江没有参加征方腊之役,清初在杭州江干发现“武松之墓”的石碣,还是说明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 武松墓何以在江干?事实上还有别的解释。民间传说金兵侵至杭州时,在六和塔出家的武松,激于国难,又再度开了杀戒,与昔日梁山兄弟一起,在大败金兵之后战死。有人认为年代相距太远,扯不上,其实从武松景阳冈打虎(宋政和五年,1115年)到建炎三年(1129)金兵陷杭州,其间不过14年,那时武松至多40多岁而已。
还有一种传说:武松晚年住在杭州,这时有个贪官百般虐待人民,武松忍无可忍,就候在贪官出进的要道上,当轿子抬过时,一把把贪官从轿中拉下,打死了才罢手,于是被捉进牢狱而死。解放以后,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湖胜迹》收了这个传说,但最后说:“人民为了感谢他为地方上除去一害,就把他葬在西泠桥畔。”这有些问题,因为武松墓一开始不在西泠桥畔,是迁去的。 尽管历史记载、笔记小说、民间故事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说武松晚年生活在杭州和死在杭州。因此我想,现在西泠桥畔的武松墓棺木比较华贵,很可能是历代人民集资增修的,也可能是从江干改葬西泠桥时修理的。总之,由此反证武松另有其人总是十分勉强的。 佘太君的年纪 电影《杨门女将》放映,京剧、越剧的《佘赛花》也先后上演。在民间文学中,从年轻的佘赛花到白发苍苍的佘太君,她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自从杨老令公为国牺牲后,佘太君一直是杨家将的最高领导人,她究竟活了多久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当杨家的柴郡主、穆桂英、杨七娘等12位女将征西夏时,佘太君正好是100岁,所以江苏省扬剧团搬演这个故事时,就用《百岁挂帅》为剧名。 我总以为百岁挂帅是佘太君晚年最后一次的爱国活动了,以为过了100岁以后,佘太君不会再有多少戏了。后来听祝逸伯的评话《天波楼比武》,烧火丫头杨排风已经一百十几岁,佘太君则一百三四十岁了,觉得十分新鲜,深深感到自己过去的想法过于缺乏浪漫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