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乃荣教授:上海话 半生缘

    群众性是都市文化繁荣的前提
    
    去年的《上海文学》杂志上,曾经发表了钱乃荣的《滑稽戏的灵魂》一文。发表后时隔不多日,上海读者罗婷婷给《上海文学》来信说:“希望钱教授能够继续关注上海文化的边边角角,与社会现象进行对话。”读者还对当时非常流行的蔡嘎亮的形象,好像只有传媒的炒作,却没有海派专家出来分析这些现象提出了疑问。主编陈思和教授立即回信说:“关于蔡嘎亮的现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现象。如果我们考察地方戏曲的发展过程,大约现在人们所推崇的老一辈艺术表演家们,都有过类似蔡嘎亮的草根演出经历。最好的态度是不要去惊动他们,让这种草根文化在民间的欢乐和选择中自生自灭,渐渐会形成当代民间艺术的风气。如果我们一定要像某些媒体那样去大肆吹捧哄抬,或者给予过多的规范和批评,企图去引导它,反而是人为地把草根与土壤割裂开来,结果也丧失了民间的包容性和自在性。”
    
    钱乃荣特意跟记者提起这个让他难忘的事件,他十分赞成陈思和教授的话,“地方戏曲本来就属于群众的娱乐,就是应该在社会的底层里挣扎,与贫穷而快乐的普通民众在一起,在他们的笑声、哭声、哄声里慢慢形成。如果是敬业的民间艺术家就可能为群众所欢迎,艺术的流派,唱腔的风格,也在群众的选择中慢慢形成。”这些精辟的富有历史感的见解,概括地说出了文化盛衰的辩证法。
    
    钱乃荣说:“现在我们不但有了郭德刚、蔡嘎亮,又涌现了‘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等有着狂热群众支持的娱乐文化选秀活动。”钱教授坦陈,自己是这些节目的“粉丝”,每期都会跟太太一起收看,钱教授还说自己从小到现在都会唱、爱唱流行歌曲,从过去的《毛毛雨》、《特别快车》到现在正当红的《秋天不回来》、《那一夜》。“市民文化的草根性是都市文化成活和繁荣的前提嘛”,钱教授乐呵呵地说。他说自己也爱看刘心武的点评《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这是再次把高深文学传播到民间,比过去的话本说书更上一层。讲错了一点有啥大不了!小说《三国演义》就把曹操写错了嘛!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像是当年在上海的沪剧、越剧、滑稽戏、‘时代曲’一样产生了成千上万的‘粉丝’,就像当年的连环图画走入千家万户一样,找到了平民文化的草根性,找到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就是我们应当支持的真正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新海派文化。”
    
    对上海的语言、文学、电影、流行歌曲、越剧、沪剧、滑稽戏、连环画到糖纸头的研究,还有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海派文化传统的研究,使钱乃荣乐在其中,兴致勃勃,就像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形容的那样,“我一直觉得,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与一个普通专家是很不相同的。或者说,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充当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对一个洋溢着人格魅力的人来说,他的生命形态如火如荼,光华四射。他可能对于某些领域特别有研究,但他的研究成果决不会仅仅在这些领域产生影响。我想说的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我的朋友中,钱乃荣教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