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 尽享盛夏的果实

文学
     经典译作结集出版

    说到经典,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是绕不过去的。自从2006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成功引进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以后,又陆续出版了他的一系列作品,《白色城堡》、《伊斯坦布尔》、《》、《黑书》。

    在本次书展上,他们又推出了帕慕克最新作品魔幻现实主义之作《新人生》。该书2004年在土耳其出版时曾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此外,《我的名字叫红》的精装纪念版也将在书展上隆重登场,该书邀请专业学者对小说中涉及的伊斯兰历史、人物和传说进行注释,并新增了二十几幅细密画插图,供读者更为立体地了解这部作品。

    译林出版社推出了“20世纪经典”丛书,从对20世纪世界文学的整体回望出发,遴选百年来的文学名著翻译出版。出于对翻译出版现状的认真思索,在遴选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中译本的译文水准,无论名家新人,均以实力取舍。此次推出的作品有: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鼠疫》、库特·冯尼古特的《冠军早餐/囚鸟》、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尼克斯·卡赞扎基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等作品。

    晚生代作家群再露锋芒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国内当代作家中恐怕是晚生代作家风头最健。朱文、韩东、鲁羊,在沉寂几年后,今年都有新作问世。

    朱文的两部长篇小说《弟弟的演奏》、《什么是垃圾 什么是爱》,一部是围绕大学宿舍里几个哥们的同学友谊展开,描绘了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众生相;另一部则是风格独特的爱情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小丁一段扑朔迷离的情感经历。韩东的作品集《此呆已死》收集了作者的20篇小说,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前湖饭局》、《亡命天涯路》、《此呆已死》等等。小说节奏明快,文字精彩幽默,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得的功力。而鲁羊的小说《鸣指》通过马余和“我”的对话与旁观,以片段和独白的方式,呈现了当代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卑微处境及挣扎。

    这几位晚生代作家经过岁月的历练,显得更加成熟,在作品中对人性、情感、道德等平凡而琐碎的问题用文学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相信值得大家期待。

    异域风情的军事小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军事题材的图书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亮点。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世界军事小说之王汤姆·克兰西最新军事力作:《彩虹六号》、《冷血悍将》、《克里姆林宫的枢机主教》。《彩虹六号》描述的是由约翰·克拉克所率领的反恐怖部队的故事,《克里姆林宫的枢机主教》则是环绕着追捕和调查、阴谋和刺探等等人性中最险恶的那一面打转。

    汤姆·克兰西是当代描述尖端军事科技最成功、作品最畅销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被许多军事院校列为必读的教材。这位享誉国际的军事小说大师,娴熟历史思考,虽然没有实际的军旅生活经验,却能靠着平日对科技、政治及军事等领域的涵养和深度理解,以时事为背景,铺陈出一个个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其中涉及国防情报作业的逼真描述,甚至还一度引起相关单位的密切注意。

    儿童文学经典重现

    书展正值暑假,少年儿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少年儿童出版社陪伴整整三代人走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在55年里,他们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深受读者欢迎的经典图书。此次书展,少儿社不惜重金,将建社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经典图书在该社展台展出,特别是一大批尘封多年、目前仅存一本的珍贵图书将第一次集中亮相。包括:1962年出版的第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国礼送给当时越南领袖胡志明的《十万个为什么(国礼版)》;新中国第一本少儿图书《小苹果树请医生》(1952年版);还有大家熟悉的著名画家华三川的《两个侦察兵》以及1959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三毛流浪记》等。

    此外,少儿社将于8月15日下午,在该社展位举行“马鸣加,我想轻轻对你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读者见面会”。 

社科 
    文化研究更加本土化

    文化研究作为社科类图书中的比较新的门类,一直以引进图书为主,而今年的新书中,更多的却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角度也更加新颖、独特。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集中了海内外一批中国都市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的精心之作,论题涵盖了自明清到现代中国都市大众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史学的眼光对都市文化的阶级和性别,都市民生、民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经济学家汪丁丁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影子对话——丁丁博客月记》中超越了经济学,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了有关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概括起来有3个:第一,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第二,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三,中国社会是如何演化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