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过去埋头于纸堆之中找选题、编文稿、做出版的出版社编辑们来说,网络的功用尤其明显。那么,现代的编辑都从哪些方向利用网络?网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机遇?
沟通渠道:msn联系你、我、他
作为一种及时、迅速、互动的交流平台,E-mail、qq和msn是编辑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问及多位编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回答几乎是相同的——打开E-mail看邮件。编辑利用E-mail和作者、读者等一切有工作关系的人联系,免去了许多不便。qq之后,大家似乎都热衷使用msn,工作中通过msn交流意见、传达指示、传输文件等,已经成为办公室里的一种工作方法。有的出版社有自己的内部网络,辽宁教育出版社甚至还安装了一个内部的、类似msn的即时联系软件,方便同事之间的联系。
去年年底台湾地震影响大陆访问国际网站,导致msn不可用,给部分出版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部在上海,所以和总部之间的日常联系就是用网络。编辑姚映然称,平时主要是利用msn传达会议通知或传输文件,如果断网将造成极大的不便,像去年台湾地震导致长时间的国际网络不通,编辑们只好把一些文件刻成光盘,然后通过快递送到上海总部,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当然,有些编辑并不这么认为,特别是一些年长的编辑,他们的打字速度较慢,再者在没有网络之前他们已经熟悉别的联系方式,所以没有了网络,他们觉得也可以用电话等其他方式联系。
小贴士:网络可以快捷地交流意见、传达指示、传输文件,是许多出版社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喜爱和依赖的主要沟通渠道,然而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工作沟通会严重受影响。
选题来源:“大海”里面找选题
好的选题是一本书成功的基础,要找到好的选题,就需要大量的信息,网络提供的信息量之大、检索速度之快,是其他方式不能比的,它免去了以往编辑跑书店的痛苦,而且跑书店效果也不见得好。网络像一片海,想要找到那根针,需要方法。
现在很多编辑直接从网络上寻找选题。去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登上了各地图书销售排行榜,销售情况很是不错。该书是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出版的,责任编辑姚映然主要做学术类图书的策划工作。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去国外的出版社和书店网站浏览,寻找好的图书,该书就是这样找到的。
陈邕2002年到接力出版社之前一直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所以对网络十分了解。他现在在接力出版社主要从事版权引进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经常使用网络寻找选题信息,浏览国内外出版社和书店网站的各种资讯。经过多年实践,陈邕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每天必看的网站。由他策划出版的《万物简史》在国内曾引起了很大反响,《万物简史》是继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之后又一部在欧美引起极大轰动的超级科普畅销书。此书2003年在美国出版之后,几乎打入所有的畅销书排行榜。陈邕称自己是在亚马逊网站上发现的这本书,然后又搜索了其他关于此书的报道,发现评价都颇高,觉得有可能出版,于是经过选题论证、版权竞争,最终拿到版权。
重庆出版集团文艺出版中心何晶称自己经常去一些门户网的文学板块,比如新浪网的读书频道,如果看到有价值的稿子,就直接跟网编联系,进行出版合作;还会去一些文学类论坛,比如猫扑、天涯等,看一些历史、文艺类的东西,如果有意向,就直接跟作者邮件联系。重庆出版集团最近正在策划出版的《人间有味》、《人间优游》就是通过网络寻找的选题。编辑在天涯论坛的“闲闲书话”散文板块中,注意到一些关于“食文化”的文章写得不错,感觉作者顾村言的文字很能打动人,对年轻人应该有吸引力,所以就通过邮件和作者建立联系,并通过进一步的沟通促成了图书的出版。何晶笑言,巧的是作者顾村言也是一位报社编辑,所以沟通起来非常容易。世界知识出版社近期很火爆的小说《像小强一样活着》的责任编辑王慧媛表示,对很多年轻编辑而言,在网上找选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然,对图书文本本身的把握和对市场的判断同样不可或缺。《像小强一样活着》之所以能迅速在很多读书频道排名第一,就得益于它有着特别的故事、幽默的文风、张力十足的人生感悟。
编辑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了解作者。海天出版社编辑张绪华主要负责经管类图书,他表示,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寻找选题,而且可以帮助寻找作者。过去很难联系到作者,但现在可以通过博客快速方便地与作者建立联系。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华为系列”共5本,该系列图书的编辑最早就是在网络上看到作者的文字,然后联系作者,请他来做出版社的选题。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娄建勇也认为可以通过作者发表在网络上的一些东西来了解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