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回忆录之类的书坊间出现了不少。一类是关于大人物的,一类是关于地方的旧时风貌的。在国外,政治家、下野将军退休之后一般都会写本回忆录,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致仕后要“娶他一房小,刻他一部稿”的那个意思了。国内有点儿名气的演员、主持人也会这样做。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写回忆录是否有点多此一举呢?好在别的方面我不敢说,自信在这本小书里自我吹嘘的成分不会多,大概不至于有沽名钓誉之嫌。而且我最初写时仅仅是病后的一种自我排遣,本无意将其刊行面世。名人的身份特殊,吸引人之处固然多。不过我觉得普通人的生活记录,有如豆腐账、粮票、布票、侨汇券之类的文物,有时候倒更能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侧面,它自有名人回忆录无法替代之处。记得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曾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道: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按照布莱克的说法,从一粒沙是可以窥见整个世界的面貌的,说不定,你所代表的那粒沙子、那朵野花,还正好能代表“无限”与“永恒”呢。依我看,像我这本回忆录这样的书有无存在的必要,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显示出某个历史年代里某个阶层的人物的真实思想面貌,哪怕只是显示了一些,即使是不算深刻,那它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就像一朵色香俱平淡无奇的野花也有权利在旷野上开放半天一样。况且,在我心目中,这仅仅是一份自己的家庭档案,是一个“识尽愁滋味”的老人回过头来重温自己“不识愁滋味”时目的一个记录。倘若在寒冬的某个雨夜,或是在黄沙蔽日的一个下午,我的(当然不排除别人的)孩子或是孩子的孩子,偶尔想起家中有这么一份“稿本 ”,决心要找出来翻读某个片段,从而知道了发生在某时某地与他的先辈有关的某一件事,体会到此人曾经有过的快乐或辛酸,并且通过这次阅读对人世能有深一步的理解,那么,这个稿本就算是起到了它的作用,而一个老人若干时日的辛劳也不算是白忙一场了。
由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时序上不免有些混乱。但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记忆不准确的地方也一定不会少。好在这不是什么学术著作,就请有兴趣者姑且这么读吧。文前所引德国作家的话,是内子佩芬读了初稿后特地译出托我转献给读者的。
李文俊 癸未春月识于华威西里 丙戌秋日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