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绍兴城,从鲁迅幼儿园到鲁迅中学,从鲁迅图书馆到鲁迅电影院,从鲁迅广场到鲁迅路;从孔乙己土特产店到百草园腐乳、到鲁镇牌酱鸭等,似乎全城都姓鲁。
难怪有人形容,只要绍兴人抖一抖《鲁迅全集》,掉个名字都是宝。诸如闰土、阿Q、长妈妈、华老栓、茴香豆等全做了产品名。
一口鲁迅饭,吃得绍兴人津津有味,在鲁迅留下的这座“金矿”中,还有多少财富可挖?这口鲁迅饭又如何在文化中吃出金子?在“鲁字号”的品牌推广和开发上,又将如何保持与鲁迅精神和人格的一致?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记者姚玉莹)
鲁迅精神遗产
鲁迅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速朽。然而,七十年过去了,这位被人称为“民族魂”的作家,依然是不灭的神话,受到公众的景仰和尊崇。很大程度上,这与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有直接关系
说到鲁迅,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些铿锵的词汇:战士,以笔为枪,横眉冷对,痛打落水狗。这让周海婴有些无奈和痛心,他对《财经时报》记者说,现在大多数人了解的鲁迅并不是真的鲁迅,长期片面和单一的宣传使大家并不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父亲是和蔼可亲的。”
近年来,围绕鲁迅的各种争论仁智互见,时有发生,甚至一度出现了否定鲁迅的热潮。
有人据此提出:教科书应该少收鲁迅文章或者干脆不收。“鲁迅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不能要求,当代中国所有知识分子都像他那样,他的标杆太高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魏微对《财经时报》记者说,“我想,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应容许各种人存在,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做回自己。”作家阎连科则表示,教科书中应该多收鲁迅、老舍这样优秀作家的作品。
谈到对鲁迅的感情,80后最具争议的作家郭敬明的回答是:“敬佩。”
还原历史上的鲁迅
前不久,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评选活动,答案揭晓,鲁迅排名第六,很多网友都认为鲁迅被“过分高估和政治化”;另外,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有年轻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坦言,要不是因为课本中收录,他们根本不会主动去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白话文“很难懂,而且要背诵”。
有人据此提出,教科书应该少收鲁迅文章或者干脆不收。对此,著名作家阎连科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鲁迅的作品一定要收入中小学课本,乃至大学教材,因为这是普及文化最好的方式。”他用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说,鲁迅、老舍这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不是收入得多了,而是少了。“我的一个写报告文学的同事,他的一篇文章就收在中学课本里,这个位置和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完全可以腾出来让给鲁迅、老舍。让学生接触更好的文字,让他们更了解汉文化,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鲁迅的孙子、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则对记者感叹,“捐出所有鲁迅遗物的那一刻,我们家属就成了花瓶。作为家属,我们感到有责任使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活在21世纪的青年心中。一个形而上的空洞的鲁迅,已经不是我的祖父,也不是我父亲的父亲,我们不认识他。”
为了还原历史中的鲁迅,2002年,周家在上海成立了非企业性质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周令飞任主任,负责联系全国各地的鲁迅纪念馆、博物馆、鲁迅学校以及鲁迅研究者。
对于大众热议的鲁迅精神,周海婴父子曲径通幽,将之归纳为四个方面:立人为本是其灵魂,独立思考是其骨髓,拿来主义是其气度、视野,韧性坚守是其手足。
鲁迅精神面面观
“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文坛顽主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对此,周海婴的观点是:“看鲁迅的作品,一定要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评判,那个年代有人讲茶文化,讲琴棋书画,现在的人看那些修身养性的文化都是很美的,但这种美如果要放到当时的现实就不美了,因为它远离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阎连科也很肯定地表示:“鲁迅的文学价值不可低估。无论是他的杂文还是散文、小说,现在来看,仍然是文学的瑰宝。”阎连科向记者强调,鲁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批判精神,对民族深入骨髓、带有疼痛的爱,自己并不具备。至于国内批评鲁迅的言论,“我觉得他们不一定是彻底否认鲁迅,更多的是在矫正鲁迅。毕竟,我们赋予鲁迅太多的光环,但说到底,鲁迅是一个文学家。”
在阎连科看来,“像我这一代的作家,想要超过鲁迅,几乎是不可能的——学识、勇气和见解没法和他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