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作的出版
鲁迅逝世前,有过将自己的作品结集为《三十年集》出版的想法。有鉴于此,上海复社的20名成员,每人拿出50元会费,共计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的。后来,经过许广平、胡适等人的共同努力和多方筹资,1938年8月,20卷本《鲁迅全集》问世。蔡元培在总序中情不自禁地赞扬道:“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解放后,许广平母子将鲁迅著作出版的一切事宜委托国家出版总署处理,国家出版总署则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具体执行。截至目前为止,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出版过4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即1958年版、1973年翻印1938年的简体版、1981年版和2005年全新修订版,各版总印数分别为11.5万套、3.5万套、19万套和2万套。据悉,《鲁迅全集》给人文社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被誉为“镇社之宝”。
现在,《鲁迅全集》已超过50年版权保护期,任何出版社均可自由出版。在海外鲁迅研究方面,日、美、法、德、韩等国家的成就也相当瞩目。
相比过去,新时期的鲁迅研究有明显进步,除去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角度解读鲁迅外,许多学者更从心理学、文化学、比较学等角度切入,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力求呈现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使鲁迅的形象更趋逼真和丰满。(记者吴怀尧)
如何开掘鲁迅价值 鲁迅性格及为人一直是被争议的对象,这样一个文风硬朗、坦率和狡黠的人,在成为了萨特式的青年导师和左翼作家领袖后,却依然没有表现出被中国文人所注重的现实距离感,比如雅致、平和与名士风度。
另一个常见的争议,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写小说而专注于杂文?从某种程度上,鲁迅放弃小说写作,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不无相同之处,奈保尔认为传统小说已经死亡,无法在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中自由和充分的产生反应,于是致力于一种混合了游记、政论、文化批评等要素的纪实写作。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让人们又开始希望看到一种对现实,进行正面处理的表达,由此回想起鲁迅这样一位作家。
容易被拿来同鲁迅做比较的是“向右”的胡适,后者同样被自己在西方文化中看到的一种可能性所深深吸引。这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在美国的经历,使胡适在中国想设立一种同美国相似的社会体系。
鲁迅与胡适,这两个在实际的中国现实中变得越来越悲观的人,一个选择了孤绝而狡狯的艺术家态度;另一个成为依附于权力,希望对其施加一种渐进的影响的文官。他们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取向上,看到了中国的可能性的人。
胡适的遗产今天得到了理性的尊重,这位走向另一条道路的人或可欣慰,今天他的故乡绩溪县,已成为旅游景点。
关于鲁迅的传记电影仍在拍摄和上演,名叫“咸亨”和“孔乙己”的美食去处在首都著名而昂贵,中国各地不知道有多少起名叫“三味书屋”的小书店。
但是,他们会像西方人使用莎士比亚那样被使用下去吗?莎士比亚由于丰富庞大的戏剧遗产可供后世无限的利用,产生各种商业与文化的派生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