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收笔、古龙撒手之后,武侠小说的创作基本陷入空白期。近一两年来,凤歌、沧月、王晴川等武侠作者杀入文坛,这些被称为“大陆新武侠”的年轻作者们,能否重现金庸、古龙时代的盛世江湖?
11月23日下午,“2006中华武侠小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对此议题争论激烈。记者随后对新武侠小说的作者与研究者进行了追访。
观点 孔庆东:“武侠盛世”正成长
大陆新武侠小说逐渐进入市场,真的就意味着武侠小说本身的“复兴”吗?或者仅仅是一种大胆的预测?无意义的假说?
“现在虽然不是盛世,但已经有点盛世气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多年研究武侠小说的孔庆东认为,凤歌、沧月、王晴川等一大批作者出现,评论家的队伍也壮大了,网络提供了作者发表的新园地,也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这是一个成长中的盛世,就像初唐时期,如同《春江花月夜》的阶段,有着青春的气息还带点感伤。”
西南大学教授韩云波是“大陆新武侠”说法的提出者,近几年也一直为之摇旗呐喊。“武侠是中国人整体的一个梦。武侠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我对新武侠的复兴充满信心。”但他同时也承认,今年的新武侠出现新的危机,已经没有去年《昆仑》等重头作品的亮点。
推出《昆仑》后,凤歌已经成了大陆新武侠小说的一面旗帜。但凤歌自己却表示,自己写的是“问题小说”,比如太模仿金庸、缩头缩尾、人物不合正道等。
现状 金庸、古龙难以逾越的大山
另一位武侠小说作家王晴川新推出系列作品《飞云惊澜》,风格比较传统,他认为,金庸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传奇,无法超越。“在创作中,你会发现,你的很多创意和构想,他早已做了完美的尝试。” 孔庆东也称,他当年也读了很多中外古典名著,但读了金庸的小说后感到绝望,写得太完美了。
这种意见在创作中间占据了主流。凤歌认为:“金庸、梁羽生、古龙就像三座大山,难以逾越。”他认为,金庸古龙之后,出现了空白和断裂,只有黄易在勉强维持。金庸用《鹿鼎记》否定武侠之后,武侠作家们怎么办?“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路线,在反武侠后,我们要再次肯定武侠的地位,重新回到《鹿鼎记》之前的金庸。”
凤歌同时又表示,在风格上,古龙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古龙,但倒是可能出现第二个金庸。
而美女作家步非烟前几天提出要“革了金庸的命”,曾经语惊四座。她表示,武侠是种梦想,这个梦不要拘泥化了。“不必非要像金庸、古龙那样。不是要想着做大部头,李白写出《将进酒》的时候,他是憋着写名篇的劲儿才成功的吗?他不会想。成功的创作就是一个瞬间。”
奇幻、言情夹击,武侠危机重重 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表示,武侠小说现在开始初步复苏,“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协作,不需要竞争”。但即使协作,就能吸引广大的读者吗?这是决定武侠小说命运的根本问题。资深武侠小说迷李萌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他表示,作为上世纪70年代人,他最推崇的武侠小说还是金庸、古龙的。“之后也许会有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我不会再那么痴迷,而且我现在已经基本不看武侠小说了。”
而更年轻的一代对武侠小说则没有那么疯狂。幻剑书盟网站的负责人孔毅表示。“现在网上排名靠前的都是奇幻小说,从网站来说,很多力推武侠的网站都死掉了,现在最火爆的是奇幻、言情小说。”他认为,“武侠小说危机重重,情况很危险。”
提醒 作家们不要只是混钱
苏州大学教授汤哲声表示,这些新武侠小说作家,最骄傲的是自己有固定的市场与读者。但另一方面媒体与业界却评价不高,这里面有评论者自身的偏见问题,但作者自己有没有问题?“我期望,除了畅销的书,你们还能写出一两本永远畅销的,变成常销的书,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他提醒作家们不要混钱,而要把武侠小说创作当作自己的事业。
汤哲声认为,大陆新武侠作家的编剧水平很高,已经超过了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比如“复仇”、“藏宝”、“情变”、“争霸”等主题用得非常熟练。“但这还不够,金庸为何能够成功?一是人生的历练,把握历史的大气,二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阐释者,还是文化的疑问者、批判者。”
而“太文化”了,读者们是否买账?凤歌称自己现在“很痛苦”,在市场和自由创作中间如何取舍,不能简单确定。是要打破目前创作的瓶颈,静心写作,还是要索性去应和市场,对凤歌和等年轻作家来说,都是个难题。
出路 搭乘动漫游戏顺风车
既然是新武侠,肯定要提供一些“新”的东西。韩云波认为,凤歌虽然向金庸致敬,但实际上在渐渐变化,从哲学主义走向了科学主义,从民族主义走向和平主义。“不仅描写武功,里面加入了很多数学、玄学的因素。”而步非烟,则为小说加入了神学的背景,萧鼎的《诛仙》,也被认为是武侠向玄幻靠近的成功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