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一战后,海明威到巴黎去学习写作的技巧,他从小就很爱写作。当时的巴黎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中心。海明威在巴黎结识了很多的作家,如:格特鲁德·斯泰因、庞德、多斯·帕索斯、菲斯杰拉尔德等,与这些作家的相识使海明威增长了很多知识,尤其是斯泰因,斯泰因的家是当时作家们的聚集地,斯泰因教了海明威很多写作技巧,斯泰因是女权主义的支持者,她本人又是同性恋,因此海明威不仅学习了写作技巧,而且对于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些思考。他认为现在的女性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权,在政治、经济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与价值,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以及独立的经济权。他对于那些求解放、求平等的女性是赞同的。但是对于当时出现的言行举止有叛逆行为的如吸烟、喝酒、从外表上分不出男女、企图控制男性的女性是反对的。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虽然父权文化已经衰落,但是长期以来的父权文化观念渗入每个人的骨髓与灵魂中,海明威也是父权文化的牺牲品。海明威认为女性寻求的自由平等只能在男性的允许下,不侵犯男人的主体意识下的平等。他对于女性主宰男性的情形是恐惧的。他虽然塑造了勃莱特这一“新女性”形象,但是却暴露了他的复杂的妇女观。他也同情勃莱特的遭遇,把勃莱特塑造的有血有肉,讲述了她之所以变成这样的原因。但是他不赞同勃莱特掌控男性的行为,所以在整个文本中,海明威把话语权交给了杰克,用杰克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更为巧妙的是他让杰克丧失了性能力,这曲折的反映了海明威的父权思想,即男人应该掌控女人,哪怕是被“阉割”过的男人。他还让勃莱特在经济上是依赖于男人的,她在饭馆陷入困境时,想向杰克求助。她精神上也是空虚的,最后勃莱特的结局还是投入了杰克的怀抱,以寻求精神上的慰籍。这表明,不管怎样思想解放的女性,最终都应依附于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