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博尔赫斯曾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精神发展史,应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城市的精神品格,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市民的整体阅读水平。
8月5日开幕的2006年上海书展,开启了这个城市的“悦”读盛宴。正如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让阅读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让阅读成为我们的日常呼吸。
此次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古朴而精致的展厅,几乎成了书与人群的海洋。记者从书展的新闻中心了解到,上海书展开幕两天,参观人数就已过4万,销售额640.9万元,这种热情与上海骄阳似火的天气交相辉映。
上海书展的前身是连续举办了18年的沪版图书订货会,主要是针对出版社的专业活动;从2004年开始,改名为上海书展,开始向公众开放。本届书展有近10万种图书参展,其中新书近3万种。书展场地总面积达21700平方米,共设展位735个、展馆22个,而书展中举办的各种活动有近200项,创历史纪录。新书层出、名人云集、读者踊跃,充分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
展馆篇
关键词之一:兼收并蓄
上海书展这次让出展场内的“黄金地盘”,首次邀中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三大重量级出版集团参展,使得本次书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书展。场内特设的“名社精品馆”,集中展示全国50余家出版社的优秀出版物,真正体现了上海服务全国的文化功能。
外地出版社加盟上海书展,让读者受益匪浅:新华发行馆组织销售2万多种全国各地的图书,新品数量达到80%,本地读者足不出上海就能买到全国各地出版社的好书新书。而对出版业来说,上海世纪、文艺、新华、社会、高校出版五大展馆在这里与全国的著名出版社同台比擂,还能切磋业务,互相取长补短。
记者经过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展台时,正好碰见社长王一方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萧启明在相互交流,他们表示,在书展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相互学习营销“高招”,开拓思路。
关键词之二:缅怀大师
今年正值鲁迅诞辰125周年和逝世70周年、巴金逝世第二年,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陈列展成为本届书展的一大亮点。
两位大师的作品陈列展分别占据了中央大厅的左右两侧。鲁迅和巴金在上海就做过邻居,这次在书展上也做“邻居”,自然很有意义。搭着典型绍兴特色门廊的鲁迅作品展,以“民族魂”为主题,主要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照片、手稿和不同时期的著作版本。而有石库门弄堂风情的巴金作品展“愿化泥土”,根据创作时间先后,展示巴金先生主要著作的手稿,其中包括《家》、《春》、《秋》、《随想录》等作品,还有这些作品不同时期的版本图书。展馆还复制了巴金先生的手模,读者可以握一握巴金先生的“手”;通过滚动播放的传记片,看到巴金先生亲切的容貌。
关键词之三:海派风情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社的展馆里,精心布置了一个当年的老式弄堂:青色砖墙下摆放着长条凳、小矮脚板凳;四周定做的老式书架上陈列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连环画”系列,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儿时读“小人书”的场景。有意思的是,如果读者在这里连续阅读15分钟,还可以当场获赠一本连环画,作为永久的收藏。
一些出版社也不约而同地在这次书展上主推“上海题材”的图书,突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上海书系”,包括杨华生《上海老滑稽》、仲富兰《上海街头弄口》、程乃珊《上海罗曼史》、孔明珠《上海闺秀》和何菲《上海熟女》等,连同近年来已出版的如戴敦邦《老上海小百姓》、程乃珊《上海FASHION》、薛理勇《上海闲话碎语》、管继平《上海老辰光》、张新国《小八腊子开会喽》等,成为“上海籍”图书市场的一抹亮色。
新书篇
关键词之四:多元化少儿图书
经历了去年“哈利·波特”的一家独霸之后,少儿图书开始再次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类别的少儿图书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
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整合当代上海儿童文学成就的大型儿童文学精品文库“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则推出儿童作家秦文君的《开心女孩》;东方出版中心就“高三学生如何应对高考压力”、“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等时下热门话题推出《儿在高三——让孩子赢在冲刺时刻》;学林出版社推出记叙第七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真实故事的《成长的榜样》;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旨在培养孩子交际能力的《开往朝阳的地铁——校园交际事》等书;上海画报出版社围绕儿童心理学做足文章,推出《从涂鸦看孩子的内心世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则继续“哈利风暴”推出画册《哈利波特·火焰杯》等图书,都是值得关注的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