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余秋雨人生哲言》一书,由余秋雨亲自操刀,挑选他所有著作中的精华段落结集而成。全书紧紧围绕着“人生”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余秋雨对人生特有的体会和感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书的内容更加完整,在每一个章节之前,余秋雨重新为切合这个主题写了一篇文字,有的长如一篇散文,有的只是很短的箴言。现摘录的是最新内容。
耻于整人
中国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个片断,颇可玩味。海隅某镇,突来三名恶棍,专事入室强暴民女。镇民忿恨,请教镇中两位道学儒生如何报官捉拿,不料这两位道学儒士笃信“丽服诲谣,艳容引奸”,闻之反叹民女不守妇德。此后每当恶棍再度得手,他们必定不问恶棍踪迹,只责民女咎由自取。镇民粗鄙无文,遂信之而息声,唯儒士之夫人不服,时有挑衅口角。半年后,恶棍暴行更其嚣张,镇民迁出逾半,未能迁出者唯有逆来顺受。某夜一道学儒士之夫人察觉夫君行止有异,跟踪相随,方知夫君早已与恶棍混成一体,另一位道学儒士亦在其内。
时评者曰:助恶、行恶,本不可分。两位道学儒士历来只责受害民女丽服艳容,现关注久矣。为何关注?饥渴久矣。如此伪君子,迟早必成施害者。
疑惑者问:满口道义,义正辞严,岂能尽假?
时评者曰:不屑道义而明施害者,小恶棍也;高倡道义而暗施害者,大恶棍也。小恶棍为大恶棍开道,大恶棍为小恶棍立言,自古皆然。
我细细观摩了几十年,必须提醒人们:
参与整人的第一步,大多出自于从众;
参与整人的第二步,大多出自于嫉妒;
参与整人的第三步,大多出自于炫耀;
参与整人的第四步,大多出自于乐趣;
参与整人的第五步,大多出自于本能。
——五步既毕,被整者倒下满地,而整人者也不复为人焉。
我细细观摩了几十年,必须提醒人们:
整人的第一度借口,大多是“政治问题”;
整人的第二度借口,大多是“两性问题”;
整人的第三度借口,大多是“历史问题”;
整人的第四度借口,大多是“经济问题”;
整人的第五度借口,大多是“学术问题”;
整人的最后借口,大多是“态度问题”。
——一轮既毕,片甲不留,整人者浅笑一声,搓手寻取新的对象,开始又一度轮盘转。整人之事,举世皆有,而中国的整人在以下五项上独占鳌头:
整人在中国是一个逗趣的行业,一般不以被整者的死亡为目标,而是让对方留命于世,只在名声和人格上予以侮辱,一遍又一遍,无止无休,如猫逗老鼠,作为一大嬉乐。不慎致死,只是失手;整人在中国是一个贴身的行业,一般不以远距离批判为满足,而是非要逼得对方亲自检讨、亲自认罪、亲自忏悔不可。如有可能,最好是自己掌嘴,或当面下跪。被整者的直接表情,永远是决定整人者行动的主要图谱;
整人在中国是一个堂皇的行业,一般不以这一行动的本质坦示世人,而是借用一系列漂亮命题作为行动代号,并且中国文化也有足够的词汇可供借用。大多是,冒称掌握了何种最遥远或最细小的隐秘,而这种隐秘又足以祸国殃民。因此整人者永远貌似救世者,当他们一旦举起了棍棒,光环也就出现在脑际;
整人在中国是一个魔幻的行业,一般不暴露整人者和被整者的真实关系,而是让一块黑布永远遮盖着,让私人恩怨永远躲藏着,只需一个人站出来摆出整人架势,他立即成为刀枪不入的魔术师,而他的奇幻想象力也不再有人怀疑和验证。从此,由他张罗,真假可以互换,生死可以颠倒,绝壁可以穿越,活人可以失踪,众人明知其假却能给予全场掌声;
整人在中国是一个安全的行业,一般从不惩罚整人者,即便被他们伤害的人已获平反。从不揭穿他们的诬陷伎俩,从不嘲笑他们的自露马脚,尽管他们羞辱了那么多人,却从来没有人把“可耻”两字交还给他们。中国法治对于整人者,历来表现出最大的模糊和宽大。中国文化对于整人者,更是表现出举世罕见的容忍和理解。他们永远受到媒体的宠爱,永远受到青年的崇拜……
由于以上五项优势,整人在中国,“坏事变成了好事”。
王小波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人只分两类:做事的人;不让别人做事的人。
怎么才能不让别人做事呢,最有效的方法,整他们。因此,整人的人,和不让别人做事的人,是同一拨人。有时,对人群的简单划分,比长篇大论更加重要。
中国文化的跑道上,一直在进行着一场致命的追逐:做事的人在追逐事情,不做事情的人在追逐着做事的人。
这中间,最麻烦的是做事的人。在他们还没有追到事情的时候先被后边的人追到,使他们无法再去继续追逐事情,固然是一个悲剧;当他们追到了事情正在埋头打理的时候被后边的人追到,更是一个悲剧,因为到那时被损害的不仅是自己,而且还包括已做和未做的事情了,真可谓“人事皆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