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有感

  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询不断追求的过程,人总要向前走的。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说在《行者无疆》里面,余秋雨展现的是一种对欧洲文明置身事外般的景仰,轻松洒脱,那么《文化苦旅》中更多的,却是用足迹来丈量中国的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指引着各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道士塔》、《废墟》、《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道士塔》,是他抒发恨意的地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因为千年百年的磨难,他不甘心这被沦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践踏,想不到最后的一丝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坏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可对那些掩藏耻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则是这出悲剧中错步的小丑。用一位经历这悲剧的学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滴血。因恨而爱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
  《废墟》,前半部是车轮狠狠碾过历史的沉重。生命总有消亡的一天,更何况是战栗在时间缝隙里的建筑景观。废墟表现的,似乎更多是历史的哀号和不屈,我们跟随他踏入那一片萧索之地时,仿佛被拉回到一个个厚重的时代。废墟是残缺的美,或许是被寄托了人类对于追不回前尘的那种失落和彷徨。“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我们需要沉浸在这种悲剧感的无力和沮丧中么?人类为什么跑去看废墟,甚至有人为那些断砖残瓦落下眼泪?我想,这样的感情会是复杂的。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行的步伐。废墟,鼓励我们去创造新的美好。人类需要救赎,然后赢来新生。当一颗从废墟僵硬的泥土里悄悄冒出的青草,向着远方在阳光下展开笑颜的时候,我们也会流下眼泪的吧。
  翻过屈辱的一页 《莫高窟》,静静矗立,神秘又安详。余秋雨那颇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不是在读而是用心在欣赏品析。窟中墙壁上那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惊叹。色彩绚丽、畅快柔美的线条汇聚了五代的纷争、隋唐的兴衰以及宋室的沦亡。我不得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随着书页的往下翻转,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也变的灵动跳跃,充满了幻想力。《阳关雪》的凄美、《柳侯祠》的静谧、《白莲洞》的幽邃、《都江堰》的雄伟,就象在欣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徜徉在人文景观与历史长河的氛围中,情景交融,实乃“此时无声胜有声”,每读一篇就有新的领悟。就好象在感觉余秋雨对文字的挖掘。他的描写、他的感受、他的想象,甚至是他的诉说,种种的这些全都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韵律。好似在唱一首歌,不是民曲,不是流行曲,亦不是田园山川的旋律,是能让人敞开心扉开怀吟唱的人生之韵、天地之乐。
  文化,体现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就像罗马那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构好构完整的,我们整个民族需要做的,还很多。我们总是沉浸在对过往的缅怀里不能自已,从而凝滞了前行的步子。我们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里,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远方,或许有时也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余秋雨的文章常常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一种文化的观念,一种对过去的留恋,一种对未来的忧患。面对文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总有一些使人无奈,总有一种遗憾让人两难。
  然而,许多现代人已逐渐冷漠、麻木于这种文化的遗憾。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悲剧,因而作者在自序中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也只是一种奢望。”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