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分拆、高分红等方案实现净值归--高净值基金启动“迫降”行动

    净值太高给基金公司带来了新烦恼。最近市场上关于基金复制、分拆以及通过高分红实现净值归一等话题十分热闹。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希望能降低净值,从而带动二次销售。

    市场好转给基金公司带来了新烦恼,基金净值太高,令有意买基金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于是有公司为了二次销售,提出“复制基金”乃至基金“净值分拆”的主意。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对“复制基金”的做法产生了意见分歧。好在国联基金大比例分红、降低净值的做法,给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希望此举能成为基金降低净值,带动二次销售的范例。

基金复制有圈钱之嫌
    在近日证监会召集的会议上,多家基金公司共同参与了针对基金复制的研讨。6月14日,南方稳健获得了发行国内首只“复制基金”的准生证。不过消息传出后,市场反响异常激烈,批评声浪不断。

    那么究竟什么是基金复制呢?所谓基金复制,就是假设某只基金业绩不错,基金公司可以申请发行一只完全一样的基金,新发行的基金产品说明书与基金合同都与老基金完全一样,相当于“克隆”。“复制基金”由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和“标本基金”具有相同的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政策、投资策略、风险偏好、运作方式等,因而有希望和“标本基金”具有相似的业绩表现。

    这样一来,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第二只基金的产品开发成本几乎为零,而且有过往的良好业绩作为“范本”,“复制基金”的市场销售难度也会大大降低。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令基金公司对“复制基金”趋之若鹜。

    尽管证监会对“复制基金”的标准是其所对应的母本基金应该具有存续期长、业绩稳定和历史回报较高等特点,但市场反映依旧甚为激烈。“'复制基金'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基金公司可以复制托管行,复制产品设计,但是基金的投资组合、基金经理,特别是市场环境是不可复制的,提出'复制基金'有误导投资者之嫌。”某资深基金人士对复制非常不满。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克隆基金大规模出现,会使基金投资同质化更严重,而且基金买入同样股票的成本与原基金成本不尽相同。“这是满足部分公司低成本扩张、攫取既得利益的游戏规则,况且复制基金可能给投资者预期收益,而实际上收益是不可能复制的。”上述业内人士评论。

    该人士认为,“复制基金”出现的另一原因,在于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整个基金市场已暴露出极缺投资管理人才的窘况。2005年下半年开始,新产品上基金经理“一拖二”的现象开始增多,过半数的新基金都是“一拖二”,到了今年“一拖三”的情况也开始出现,目前已经至少在3家基金公司里有这种情况。

“分拆”之说误入歧途
    除了“复制基金”外,基金“净值分拆”之说也遭到市场炮轰。基金分拆,简单说就像拆股一样,一份净值2元的基金“变身”两份净值1元的基金。这样,新来的投资者可以按1元价格申购、赎回基金。

    银河证券的基金研究员王群航大概是对“分拆”之说反应最强烈的,他认为,基金净值分拆的理由非常荒谬。有人给出分拆的理由,说若干只基金累计净值已经到达2元了,所以要分拆成两份1元的基金。王群航认为: “累计净值是当期净值与历史分红金额之和,按照这个逻辑,随着中国基金市场存在时间的延长,再来若干次牛市行情,届时累计净值达到3元、4元、5元甚至更高的基金都可能会有,岂不是将有更多基金可以分拆了?是否还要再分拆、再再分拆、N次分拆呢?”

    他说: “基金公司不给投资者分红,其实也可以推高基金的净值。如果后市有了可以分拆操作的预期,那么将来就没有哪个基金公司愿意分红了。此次相关基金净值高的主因,在于基金所持股票在前期的行情中表现很好。但如果相关基金风险控制不到位,或者没有能够兑现盈利,净值也将会下跌得很快。因此说,已经蕴含了较大风险的高净值,根本不适合成为分拆的理由。”

    一部分基金业人士认为,大部分投资者似乎愿意买“便宜”的好基金,一旦“基金分拆”能正式推行,高价基金高处不胜寒的局面将被打破,这样很可能推动基金的再次销售,帮助基金规模扩容。但是王群航对此质疑: “既然高价基金高处不胜寒,为什么不通过分红来降低基金的净值呢?投资者喜欢买新,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期间不恰当的误导性宣传所致。”

    他说: “分拆的想法暴露了基金公司想提取高额管理费的根本目的,因为基金公司的收入--每日应计提的基金管理费=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1.5%÷当年天数。基金公司不分红,不断地推高净值,然后再分拆,再推高,如此往复,基金公司可以提取的管理费将越来越多。”

    “分拆还会促使一些基金内部普遍倾向将部分开放式基金边缘化。今后,一些基金里蕾结数只、花开一朵现象将有可能出现。原因很简单,培养出一只品牌基金,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