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焉能“海选” 鲁迅入选引起争议

    回音壁  “评选中让大家知道国学是怎么回事就行”    面对非议,主办方指出,在快捷的信息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想被湮没,就必须要以现代高技术的方式,如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内。正如学者骆玉明所说:“陈寅恪的书非常枯燥难读,我相信专业学者都没几个能读完他的著作。可是,随便哪个读者都很容易在报章上反复看到一些‘大师’们的奇闻轶事,诸如钱钟书有‘下蛋的母鸡’的名言、王国维有‘自沉迷案’,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组织评选国学大师,并不是想去评论国学大师的学术水平,而是想让大家通过投票参与,通过一些争论能够对此有所了解。从弘扬国学的角度来说,首先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国学是怎么回事。同时,我们也是想知道,究竟哪些人在网友心目中是国学大师。”主办方表示,一个学者的知名度和他的学术成就有时候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选,请了冯其镛、汤一介等老先生过来把关,也请他们为整个评选活动提供50位候选学者的名单。” 

链接  何谓“国学”    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国学”概念时,“国学”指的是“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主要内容是小学,包括训诂、文字、音韵;经学,包括经史子集。 

    章太炎曾提出国学的三个主体部分,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而作为我国著名国学学者姜亮夫的弟子、年近70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祖安,则对“国学”一词作了更为详尽的诠释:“国学的根基是小学、章句之学,因此,所谓‘国学大师’必须以博通、精研先秦时代的原典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列出三个条件:一、在其中某一领域有原创性成果。二、精通小学,古文辞(各体式)、古体诗、近体诗词都能自由挥洒,出色当行。如果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还必须加上条件三:能汲取外来之学说,而不忘民族之本位,中西兼通,而又以传统文化为其治学指归。”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