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列“十大国学大师”网评榜引发争议。
“十大国学大师”的网评榜单日前新鲜出炉,他们分别是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和冯友兰。评选活动自4月12日启动以来,通过网络、邮寄、短信等方式,共收到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120多万张选票,其中王国维以最高得票数位居榜首。而康有为、辜鸿铭的落选和鲁迅的入选则引起了各界强烈争议。
此次评选结果的亮相,是弘扬国学还是娱乐媚俗以及“鲁迅算不算国学大师”,则成了这场争议热点中的焦点。
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在引起网民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觉得,这是互联网时代弘扬国学的创新之举,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严肃庄重的国学娱乐化,变成“超女式”的“海选”活动。
鲁迅——文学还是国学大师? “十大国学大师”的榜单公布以后,鲁迅的入选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反对鲁迅入选者认为,国学大师对国学的研究一定要深要透,要成为专家,“鲁迅不但没有做到这点,还推行白话文毁灭文言,怎么能算是国学大师呢?”支持者则指出,鲁迅不但有巨大的文学成就,还有深邃的鲁迅思想,传统文化方面底蕴也很深厚,所以当选“国学大师”当之无愧。
支持“文学大师”派 “鲁迅应该说是文学大师。鲁迅在国学上倡导少读甚至不读古书,而对西方的一些东西比较推崇。而在国学方面,有很多人的造诣和贡献都要比鲁迅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相洲教授如是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助理孟宪实也表示了类似看法:“鲁迅在‘整理国故’中确曾做过一些工作,但和他的小说散文创作相比,这并不是突出的成绩。他还曾努力贬低传统,对国学也没有推崇。这好像不是国学大师应有的态度。”
而作为我国著名国学名家姜亮夫的弟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祖安则指出,凡是研究先秦以后文化的学者,成就卓著也称不上国学大师,“谁听说过研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被称为国学大师的?”按照这一标准,如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也未必能称得上国学大师了。
支持“国学大师”派 清华大学的刘石教授列出了评选鲁迅为“国学大师”的四点理由:第一、鲁迅是真正的国学研究大家,他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达到经典的高度。比如其《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中国小说通史,为中国小说史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始终影响着后学;第二、鲁迅开创了将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的新的研究方法,比如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对文学史研究者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第三、鲁迅在古籍整理方面有重要成果,“比如他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就非常严谨、规范,已具有现代古籍整理的特点”;第四、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极其深远,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导师”。
声音 “评选需要专业门槛,不能不知其所以然” 中山大学哲学博士陈壁生撰写了《莫把“国学大师”当“超级女声”》一文,文中指出,“‘国学’既为‘学’,便有其专业性,甚至可以跟公众的日常生活根本无关,例如边疆史、史前史的研究。所以,要评判谁是‘国学大师’是需要专业门槛的,就好像评价肖邦的音乐、凡·高的油画需要专业知识一样。”他认为,由于大多数网友都不了解何谓“国学”,也不具备评判谁为“大师”的专业知识,所以,用“超女”方式来评选,结果就是谁在公众中有知名度,谁就是大师。
“人们在选出蔡元培的时候,想到的不会是他的《中国伦理学史》,而是他在北京大学当校长的业绩;在选出胡适的时候,想到的一定不是他的《水经注》研究、哲学史研究,而是他作为五四文化革命主将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文章;在选出钱钟书的时候,想的也一定不是《管锥篇》(因为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那些深奥文字)而会是《围城》。”一些学者表示“所以基本可以判定,很多‘大师’之所以会被选出来,绝不会是因为学术成就。而很多真正为国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大师,通过这种‘超女式’的评选方式,也永远不可能被注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