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刊时曾引发“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大讨论的《书城》杂志于今天(6月5日)正式复刊。新《书城》将以网络销售和地面发行两种方式上市。据称,复刊后,《书城》将在保持海派传统的同时,对编辑理念、内容风格、版式形态以及发行模式做新的尝试,并特别聘请了余秋雨任名誉主编。
《书城》1993年创刊,由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倪墨炎主持,舒芜、萧乾、金性尧等老一辈文人出没其上。“资料比较丰富,写手多为名家”成为当时《书城》的特色。但由于一度面临财政困境,《书城》于2005年12月休刊。
复刊后的《书城》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上海九久读书人公司协办,余秋雨任名誉主编。除了邮局征订和书店销售的常规手段之外,新《书城》将在99网上书城进行独家网络销售。九久读书人公司董事长、《书城》执行主编黄育海表示:“《书城》杂志的经营问题主要出现在发行上。其实这样的人文杂志,在中国并不缺乏读者,缺的是有效的渠道。所以我希望通过渠道的改善来打破《书城》发行的瓶颈。”
复刊后,《书城》的内容风格也将有一定的变化。第一期的卷首语有这样的字样:“将我们心目中的好文字大致描绘出来,那就是有知识而不空疏、有趣味而不枯涩、有见解而不平庸,再加上知识不分东西、趣味不分土洋、见解不分左右。”
内容风格变化的背后,是编辑理念的调整。黄育海表示,复刊后《书城》的文章除了话题好看,也追求文字本身的质感,要更接近大众。对于读者就复刊前的《书城》是“北大后院”,“太圈子化”的批评意见,执行编委彭伦表示:“‘做人文’,不等于‘做文人’,新《书城》力图更开阔的视野。”他举例说,刚收到旅居伦敦的电影人郭小橹撰写的当代英国电影的评论,“像郭小橹这样身在海外的年轻作者,带给国内的是对海外文化生态最直接最新鲜的观察与思考,文笔清新而不失分量。”彭伦表示:“也许可以说,在目前《万象》低迷,《读书》平稳的情况下,《书城》复出是一个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