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说进入“批量化大生产”时代

    “做”出来的书不一定不好,就像“写”出来的书不一定好一样。但是毕竟,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肯定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有的书商喜欢把引进的韩国小说改掉结尾,以适应中国读者的喜好,有的书商则会根据市场反响调整系列小说的长度,至于诸多生产线上下来的作品从构思到情节甚至到语言风格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读者来说,长期面对这类产业化的读物,阅读面难免单一,于是认清这类读物的操作手法也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起码,读者可以在这些“产品”之外,选择一些不同的阅读。 

    我们的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来自“生产线”的青春文学作品进行了观察,这些书或者本身有着良好的题材,或者借助于书商的包装而走红,或者完全是一个从无到有打造出来的概念。现在,青春读物的产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出版商们的运作手法只会越来越新、越来越丰富,但作为文化产品,它们最终都是要面向读者的。而在了解了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之后,读者面对这些书的时候或许会稍稍有一些不同的判断,这,是我们做这个专题的小小愿望。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