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说进入“批量化大生产”时代

    “韩国伪书事件”引起行业关注,本报记者调查青春小说出版营销全过程
    今年年初,一封匿名信悄然寄到了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在这封信里,举报者罗列了八本被其称为“伪书”的韩国青春小说,并揭露了国内出版者多项炮制韩国青春小说的方式。随后,上海媒体对这封匿名信的内容进行了报道。对于韩国小说的关注顺势成为年初图书业界热门话题之一,究竟韩国小说是否有伪造的情况也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同样是在年初,一本名为《青春散场:挚爱郭敬明》的图书登陆市场,该书的作者是郭敬明曾经的朋友一草,郭敬明的恋情是这本书里最大的宣传点和卖点。《青春散场》甫一上市,便吸引了众多郭敬明粉丝的眼球,其中的“恋爱隐私”更是一度成为几个网络上的焦点话题。 

    韩国小说事件以及《青春散场》的出版,都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在如今青春图书占据市场半壁江山时,青春图书的制造已经成为各个出版社一个必不可少的“竞争力”。无论是青春图书的内容,还是整个图书的包装、宣传过程都成为影响一本图书是否能畅销的重要因素。各个出版社在每个出版环节也是铆足了劲儿,使出了各种不同的制造和包装青春图书的方式。用一些图书策划人的话说,青春小说单纯注重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要拼的主要是营销和运作。为了营销上的方便,即使在内容上稍作牺牲也没有关系,比如一些流行的韩国小说,它们的中文译本在行文、情节甚至故事的结局上,都和原著不尽相同。“因为这样改编了以后中国孩子更喜欢。”一位策划人如是说。他同时介绍说,一本韩国小说的引进版税大概是1200美元,而一部伪造的“韩国小说”书稿,也需要花10000元左右才能买下,之所以有人愿意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去制作伪书,原因在于纯粹的韩国小说不一定好卖,“买回来还要改编,不但成本更高,而且在运作上也不容易找点。倒是国内写手的作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要。” 

    当图书用好内容说话已经不再是一种新鲜招数的时候,畅销的青春图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市场的需求又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带着疑问,记者开始寻找青春读物的生产模式。调查的结果,青春小说已经形成了一条日渐成熟的生产线。孩子们阅读的很多作品,完全就是批量化生产的结果。 

青春书生产线之发现篇
    发现一个金矿,可以吃很多年

    可爱淘如今已经不只是一个作者的笔名,它已经成为韩国青春小说在国内的一个代号,只要我们提到韩国小说,“可爱淘”三个字便不可能遗漏。几年以前,可爱淘就在韩国的网络中大红大紫,其作品未出版,便获得了很高的预订量。王立就是这样被她吸引,并从众多的韩国小说中选中她,将她介绍到国内。 

    就可爱淘的个案来看,王立对可爱淘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和当年韩寒、郭敬明刚刚走红的情况有些相似之处,也是出版商打造畅销作者的传统做法。 

    发现可爱淘    2004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可爱淘”这个毫无名气,略显怪异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展台上,这个名字属于一个19岁的韩国女孩。和这个名字一起出现的图书叫《那小子真帅》,直白和青春稚气的书名似乎就在宣告它的与众不同。但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韩国女孩和她的“那小子”会在图书市场掀起一场持续的“韩流”。 

    早在2004年之前,可爱淘的名字对于那些热衷网络的韩国年轻人来说已不陌生,她的小说《那小子真帅》在网络上连载之后,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而其个人网站会员更达300万之多。她的高人气,也随之被出版商看好并将其网络小说转于传统纸媒出版。在小说正式出版之前,《那小子真帅》在网络上进行了预售,其高预订率也创下了当时韩国图书的一个高记录。 

    王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众多韩国图书中发现了可爱淘,之后,她和她的同事把可爱淘引进介绍到了中国,《那小子真帅》(1)便出现在了2004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 

    吸引王立引进《那小子真帅》的原因不仅是可爱淘和该作品在韩国的高人气,因为同一部作品在国外的高人气并不能直接转换为国内的人气,王立看重的还是《那小子真帅》的内容。“可爱淘在写《那小子真帅》的时候,还不到19岁。作品里写了很多他们这一代年轻人自己身边的生活,我们觉得这样的作品在国内应该也会有很多年轻的读者会喜欢,而这类作品又恰好还比较少,所以我们才决定将它引进到国内的。”王立说。 

    如何将可爱淘作品本土化,以便让国内的读者更易于接受,这是王立他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可爱淘的作品语言既有网络特色,又包括时下最流行的时尚,这让王立他们最后选择了一位曾经在韩国留学的年轻人黄黉担任《那小子真帅》的翻译。王立认为,黄黉在韩国生活过,比较熟悉韩国年轻人的语言,同时又熟悉国内的时尚网络语言,这样的翻译就不会有隔阂,也不会有明显的翻译痕迹,会更自然。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