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改革,创造新天地 看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感觉手段多样,形态丰富。文化,是一个个性很强的领域。文化各部门之间,由于种类不一,问题不同,差异也很大。用一种手段,一个形态进行改革,显然行不通。上海在这方面走通了大路,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2005年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热烈的掌声中揭牌。这是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制公司。公司为国有多元股份制结构。近日,从新华发行集团传来好消息:2005年利润总和比上一年增长50%。新华发行集团走的是一条混合多元所有制之路。2004年12月9日,他们通过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让49%股权的方法,吸收社会资本。最后,上海绿地集团成为新华发行集团的合作伙伴。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则在内部管理机制上,积极创新,通过推行绩效管理,提升组织战略执行力,从而构建起个人和组织共同成长的环境体系。
今天的改革,不再在内部转圈子,必然走出行业,走出地域。唯有此,改革才是大手笔、大气势,才能做大产业,壮大力量,参与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布局,正在向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以及资本一体化、经营多元化、手段现代化,以出版为主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发展。2005年,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全年收入接近30亿元。公司研发人员分布在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北京等地,每年推出5到6部内容产品。与此同时,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全力开发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娱乐通用引擎,与IBM公司的同类产品一起,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两大核心引擎。
值得关注的文化院团体制改革,在新一轮改革中向前推进了一步。上海现有市属文化院团16家。这次改革,明确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评弹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杂技团等单位的资产划归有关媒体,走市场化道路。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合组,建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具有公益性、面向市场、集团化管理的经营主体。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享受事业编制,直属市委宣传部。所有院团国有性质不变、独立建制不变、法人地位不变。
转制、改制、创新,多元改革,使上海宣传文化系统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格局,并且齐头并进。
形成宏观文化管理体制 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任何改制单位,有一家形影不离的“新伙伴”,这就是2004年6月成立的上海市委宣传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从资本角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手段。国有资产流失不流失,是人们在改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宣传文化系统所有资产,由市国资委委托市委宣传部管理。为此,市委宣传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出台了13个有关国资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并与世纪出版、新华发行等6家营运机构签订了授权经营、授权管理、产权代表经营责任书。于是,在新一轮改革中,政府与企业职责分明:国资办对监管负责,投资者对决策负责,集团对营运负责。
这一举措,使得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形成一个宏观管理文化的新机制创造了条件。在这方面,上海还有许多“招数”: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资助平台;将原上海精文投资公司改造为以促进文化产业为主的政府性投资公司;成立上海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文化市场的执法工作;组建文化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等等。
上海文化在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活剧。有些细节,更值得人们回味、借鉴。比如,上海世纪出版公司在股权、决策、执行等体制设计中,对党的领导做了些必要的制度安排。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能确保党对企业的控制力。再如,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中,将职工分流安置改为职工权益保障。还如,2004年12月,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由事业整体转入企业。这样一个矛盾重重、困难多多的老企业,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2005年,上影公司在影片制作、发行、放映等方面,都取得进展,总利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鲁迅》《亮剑》等影视剧好评如潮。上海文化:阔步走在改革大路上,前景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