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体制改革:谋略布阵 调兵遣将 阔步前行

    一个曾经享有半壁江山之誉的人文荟萃之地,一座今天名扬世界的特大型现代都市——上海,正阔步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路上。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拥有几十万将官士兵,涉及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新闻、出版、群众文化等方方面面。显然,这是一场持久而又坚韧、纵深而又全面的战役。看,上海是如何谋略布阵,如何调兵遣将,如何收获战果的? 

架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    紧随时代,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海文化体制的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脚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硬件的崛起,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舞台,更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说起上海文化,难以忘记这样的名字:鲁迅、陈望道、巴金柯灵、郭绍虞、刘大杰、陈伯吹、赵家璧、贺绿汀、黄佐临、赵丹、张骏祥、刘海粟、谢稚柳、张乐平、傅雷、赵超构、周信芳、俞振飞、袁雪芬……他们无不是那个领域的巨匠、大师。说起上海文化,难以忘怀这样的场景: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大奖的故事片《渔光曲》、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第一部宽银幕片《老兵新传》、第一部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故事》……都在上海创造。上海,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开明书店、石印书局、世界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近现代著名出版、印刷、发行机构,多诞生于上海。上海,名副其实的中国近现代出版中心。京剧、昆剧、话剧、越剧、淮剧、评弹……哪一出戏剧曲种,不在上海演出、走红过?上海,中国文化的集散地,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  

    回望,不仅是一声叹息,更为的是思索和激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流的文化设施是基础,而适宜的文化环境和体现于人的教养气质、社会文明的提升和进步,才是根本和目的,这也是最难达到的。可以说,“软件”的一点提高,比一座“硬件”的建成,还要不易和可贵。近几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强调这样的观念——任何形式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在社会文化架构上形成这样一个态势: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参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竞争的产业体系;科学、公平、法制化的文化市场体系。由此,体现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责任和追求,建设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003年,经中央主管部门批准,上海又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擂响战鼓。  

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    在上海采访,记者有一个感觉,似乎文化决策层的眼光正在向下,更多的在考虑老百姓的文化享受:东方讲坛的出现,使得市民在家门口,无需破费一分钱,就能听到各种高水平的讲座,与专家、学者面对面。200多个散布在各社区的东方社区信息苑,19个频道、76个栏目、2万册电子图书、200多出中外影视节目……市民在社区内就可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务的权利。“阳光星期六”,又一个让百姓得益的载体——每逢星期六,各中小学校的文娱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如此,东方讲坛“上课”,东方信息苑“上网”,阳光星期六“上场”,一个新的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的社区文化活动格局形成。  

    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正是上海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非常突出和鲜明的一点。2004年6月组建的东方宣传教育中心,正是一座政府为公众文化服务搭建的新的平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靠几座大剧场是不行的。一座城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一个矛盾体,各有自己的领域。因此,上海在加大新建和修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同时,组建东方宣传教育中心。这个中心负责汇集各种宣传教育信息资料,为基层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内容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有需求,听讲座,观美展,看戏剧,赏舞蹈,请老师,借磁带……中心都可满足。在上海街道乡镇,拥有数万支群众业余演出队,他们渴求提高,盼望有好老师辅导,有好戏可观摩,需求量很大。中心获知,一些演出经纪公司总会有些剩余票子,便设法弄来,组织各阶层人士去看。仅去年就有5万人次享受了这一特殊待遇。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果,看上去得益的是普通百姓,其实是社会,是国家。在浦东花木,政府为当地居民免费提供门球场。无论炎夏寒冬,总有几十位老人在这里打球。他们说,在这里打球,身体好,心情好。否则,搓麻将、赌博,败坏社会风气。有专家指出,多一个篮球场,少一间牢房。这就是说,多些群众性活动场地,就会减少社会犯罪现象。阳光星期六的出现,使得封闭的学校文娱场地为社会所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