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其实是两本书的合集:一部分是画册《老上海》的图片和说明文字,另加李天纲的几篇文章。全书以老上海的社区生活作主轴,总结1949年以前的上海风貌。全书的一个主要论点是上海曾经有过一个不错的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作者以“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为理论基础,并举出不少实例——譬如愚园、张园和徐园——证明上海的园林其实就是一种“公共空间”,并“进而成为建立市民社会的议政场所的最为典型的例子”。本书所举的17个社区,似乎包罗万象,有的地方十分“公共”,如外滩,洋泾浜和南京路,但也有的地方文化气息较浓,如静安寺和徐家汇。而“公共”的地方的性质也各异,很难把这些地方笼统地划为一种为“公共空间”,加上殖民主义的因素,情况就更复杂了。然而这也恰为“公共空间”的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变数”(Cultural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