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0.1 论题意义0.2 理论与方法0.3 宗旨及目标第一章 字体问题研究综述1.1 字形、字体与书体问题1.2 关于字体演进的序列问题1.3 楷书、行书、草书的名称与分界问题1.4 关于书学术语问题1.4.1 “笔法”、“用笔”1.4.2 “笔势”、“笔意”1.4.3 “结字”、“章法”
绪论0.1 论题意义0.2 理论与方法0.3 宗旨及目标第一章 字体问题研究综述1.1 字形、字体与书体问题1.2 关于字体演进的序列问题1.3 楷书、行书、草书的名称与分界问题1.4 关于书学术语问题1.4.1 “笔法”、“用笔”1.4.2 “笔势”、“笔意”1.4.3 “结字”、“章法”第二章 行书字体史研究字料2.1 字料普查2.1.1 楼兰木简残纸2.1.2 走马楼三国吴简2.2 字料择取瓣准2.3 字料确定2.3.1 字篇择取2.3.2 字样整理第三章 行书字体史及其总风格3.1 行书字体演进的历史3.1.1 行书的起源3.1.2 行书的形成3.1.3 行书字体形成的标准3.1.4 行书的成熟3.2 行书字体风格的描写3.2.1 字体风格描写的方法3.2.2 行书字体风格的描写3.3 字体演进的历史规律3.3.1 字体演变的渐进性3.3.2 变异字体与主流字体演进的同步性3.3.3 字体名实之间的不对应性3.3.4 艺术书体是实用字体的升华3.4 行书在魏晋时期形成的原因3.4.1 文字识别与书写矛盾的推动3.4.2 书写工具和载体的演变3.4.3 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第四章 魏晋行书构形的分析与描写4.1 分析与描写的理论原则4.2 典型行书字样的类聚与分析4.2.1 类聚的步骤和原则4.2.2 综合分析的方法4.3 魏晋行书字体结构变异的描写4.3.1 变异方式的种类4.3.2 变异层次的测查4.3.3 变异部位的归纳4.3.4 变异条件的分析和描写4.4 魏晋行书字体结构变异的规律总结4.4.1 行书变异对楷书结构的依附性4.4.2 行书变异与书写单位的相关性4.4.3 行书变异结构来源的多向性4.4.4 行书笔顺形成的历史传承性第五章 魏晋行书在汉字史上的地位5.1 魏晋时期行书字体的阶段性特点5.2 魏晋行书对楷书形成的影响5.2.1 行书对楷书笔形、笔顺形成的影响5.2.2 行书对楷书结构形成的影响5.2.3 行书与楷书异写字形成的关系5.3 行书研究对现代汉字研究的作用5.3.1 行书可以调节汉字识别与书写的矛盾5.3.2 行、草书变异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楷书异体字的考据5.3.3 行书研究有助于汉字的整理与规范5.3.4 行书研究有助于解决笔输入的难题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附录二 参考文献附录三 出土字料索引表附录四 选用法帖目录及版本附录五 典型行书字样及参照字样表附录六 本书引用的部分图版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