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中心
中国通史(12卷 22册)

  • 定价:¥1060.00
  • 著者:白寿彝 总主编
  • 译者: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出版日期:2002-02-01
  • ISBN:7208049971
  • 版次: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32开
  • 页数:0
为您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12卷 22册)这部历时二十年而最终完成的巨著,以其用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的鲜明性,以其内容极为宏富、探讨几千年中国历史各方面问题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以其编撰体裁的重大创新和科学性、时代性,获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白先生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白先生从70年代后期起就酝酿编写《中国通史》,他曾多次出国访问而很有感触,深感编纂一部内容宏富,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和大国的地位相称,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中国通史》的必要,并且冀望这部通史要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设想并开始启动。白先生倡议和主持的这一大型项目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许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诣高深的知名学者共襄盛举,他们之中有:王振铎、苏秉琦、徐喜辰、斯维至、杨钊、高敏、安作璋、何兹全、周一良、史念海、陈光崇、邓广铭、陈振、陈得芝、王毓铨、周远廉、章开沅、林增平、龚书铎、王桧林、邱汉生、刘家和、何绍庚等。由白先生和这些知名学者组成全书编委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任了分卷主编,参加全书撰稿的学者共有 500余人。由白先生总揽全局,提出全书的总体设想和要求,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推动和组织措施,各分卷主编精心实施,有关的众多专家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被学术界称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多卷本《中国通史》对于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巨著。王毓铨先生为《中国通史》的完成写有两句贺诗:“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前一句,中肯地讲出这部巨著的时代意义,它汇聚了史学界一代人的智慧,是集体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后一句,中肯地讲出其深远影响,由于这部巨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多少年之后人们若要深入地研究或重新编著中国通史,这部书都是必备的参考和重要的依据。
    荟萃了众多名家、数百位学者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国通史》,的确因它集中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而为世人所瞩目。

作者简介

  •     白寿彝(1909~2000),河南省开封市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至1927年,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1932年毕业后,陆续创办和主持了《晨星》、《伊斯兰》、《大河杂志》、《新儿童》、《云南清真铎报》、《益世报》、《边疆》等刊物,还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的编务工作;1938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先生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先生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并担任了两所的首任所长。白寿彝同志还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中国回族学会名誉会长等。白寿彝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相关产品:
目    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