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除了医药文献方面的价值外,一部有着一千多幅彩色图画的古典文献惊艳现世,这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会引起不小的震撼。《补遗》的图画属于院体画。院体画起于宋翰林图画院,以后的明清宫廷绘画亦秉承这种画风,其特点是作法讲究法度,风格华丽细腻,重视形神兼备,多以花鸟、山水和宫廷生活为题材。《补遗》中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图均绘制精细,色彩艳丽,形态逼真。这些图画与其它刻版流传的本草图相比,在构图和表现风格上都明显更带有艺术创作的成分。而《补遗》最大的亮点更在于它的人物画。历代院体画中的人物画多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题材为主,而《补遗》炮制图中的人物画表现的是明代药工和他们的生产场景,这些短衫一族在院体画乃至历代的人物画中都是较少表现的,他们行态各异,动作轻灵,表现服饰的线条生动流畅,衣服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有的药工神情表现专注,刻画十分细腻。另外,《补遗》卷八的人部图,更是宫廷画师的别出奇想。历来各本草的人部都无图,《品汇》凡例甚至专门对此加以说明,认为:“人部旧本不图,缘绘图之设,盖以取其便于识用耳。人身之物所同有者,故不复绘。”而《补遗》人部却破天荒第一次为之配图,虽然其中不免有失之科学的成分,但毕竟填补了本草人部图的空白,同时又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图中的人物有农人、屠夫、工匠、民女、童仆等等,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如“人精”图,画面是一张古老的木床,帷帐垂闭,踏板有男鞋一双,桌上有男子冠带,用以表现难以描绘的物质。又如“人胞”图,画一妇新产,抱儿睡卧,另一妇持马桶,欲将其中之物(当为胎盘)倾倒在户外挖好的坑中,这就是古代的埋胞(胎盘)习俗。 作为宫廷画,表现帝王人物是常见的主题,此书卷首的两幅图一是根据《素问》中相关的记载绘制,表现黄帝向雷公传授医道的场面;二是表现雷公主持炮制中药的场面,周围有9名药工在切药、碾药、杵药、研药、煮药、蒸药、炒药、筛药、淘药,展示了古代炮制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又卷二金石部有一组命名为“犁下土”的图,表现的是帝王亲耕的场面。古代帝王每年要进行一次耕籍之礼,亲自掌犁推行三周,称三推。宫廷画师能接触到这样的场面,因此这幅图很可能部分反映了当时天子祭天操犁、象征性亲耕的场面。无论是帝王图还是人部的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习俗,图中的房屋建筑,家具样式又都以明式为主,这对今人研究明代社会,可能都会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