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庆龄在中西女塾就读时期,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一次,学校组织演出,宋庆龄在剧中扮演一位公主,当公主被加冕为皇后时,观看演出的家长们纷纷向她的父亲表示祝贺,戏称他为“国王的岳丈”,谁也不曾料到这一戏言日后竟会成真。当然,父亲让女儿受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自己能成为权贵的岳丈,他的最大愿望是“他的孩子们能像他一样去美国受教育”,成为一个对中国有用的人。他经常与好友步惠廉谈论这一问题,他的想法得到了步惠廉的鼓励和支持。在步惠廉的帮助下,1903年宋家长女霭龄第一个赴美留学。此举在上海滩引起了一场小小争议,人们认为有这笔钱还不如给女儿留作嫁妆。但是,宋庆龄的父亲对此不予理会。1907年,宋庆龄和妹妹宋美龄一起被父亲送往美国留学。 宋庆龄在美求学期间,正是中国政治形势风云变幻之际。革命党人在各地燃起起义的烽火,清朝统治如日落西山。宋耀如不断地将国内的讯息传递给在美国留学的女儿们,并“教导其关心中国局势及多多阅读中国历史书籍”。对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剪报,宋庆龄是三姐妹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早在童年时期,宋庆龄就已经知道有革命运动,懂得革命的危险性。当时,宋耀如在他住宅的地下室设了一个印刷厂,在印刷宗教书籍的同时,“也印刷宣传革命的秘密小册子”。孩子们被严禁向外人提及此事,更不允许去碰那些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如今身在异乡的宋庆龄很想知道有关祖国的信息。父亲的来信是她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资料,她总是潜心地研究这些剪报,仔细地分析国内形势。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宋耀如立即给宋庆龄去信,告诉她:“我正在和孙中山一起工作,还参加了他的就职典礼。国内的现状有利于革命党人,但做伟大的事情,总是要冒些风险的。促成民主并非旦夕一蹴而就的。”从父亲的来信中得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后,宋庆龄激动得满脸通红,她一把扯下墙上挂的清王朝旗,踩在脚下,换上父亲寄来的象征民族联合的五色旗,并喊道:“打倒龙旗!高举共和国的旗帜!” 不久,宋庆龄在其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院刊上发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热情洋溢地歌颂辛亥革命的胜利。她骄傲地称中国的辛亥革命是继滑铁卢战役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一业绩也标志着一个王朝的覆灭”。 (二)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回忆当年情景,感叹道:“宋君嘉树者,20年前曾与陆烈士皓东及弟初谈革命者,20年来始终不变,然不求知于世,而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结果,此公不无力。然彼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隐君子也。” 20年前的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之后远赴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走上革命之路。当时,中日战争战火正酣,清兵节节败退,“高丽既失,旅(顺)、威(海)继陷,京津亦岌岌可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激愤。”宋耀如认为时不可待,飞函孙中山,促其立即归国。孙中山当即中止美洲之行,“遂与邓荫南及三五同志返国,以策进行,欲袭取广州以为根据。” 由宋耀如建议、孙中山发起的革命党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不久便以失败告终,陆皓东为反清大业献出了生命,孙中山则被迫抛家弃子,流亡海外17年。面对挫折,宋耀如没有就此沉沦,他仍然在国内坚持活动,以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宋耀如在自家地下室的印刷厂里,明里靠印刷《圣经》等宗教书籍赚钱,暗里却冒着灭门之灾为孙中山的兴中会和他以后建立的同盟会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还在经济上帮助过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 孙中山流亡海外之始,宋庆龄还是个不满两岁的幼儿。等宋庆龄留美归来,再见孙中山,她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成年女性。据传说,孙中山流亡海外时曾数次秘密潜回国内,留宿宋家。一次,他又与宋耀如谈论中国革命的形势,当他意气风发地阐述自己要为中国革命而生,为中国革命而死的决心时,12岁的宋庆龄在一旁轻声道:“我也一样”。 转眼十余年之后,辛亥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胜利,宋耀如也从幕后走到台前。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抵达上海。“宋耀如和霭龄(她已在早些时候学成归国)立即同他取得联系,并陪同他在举国欢腾中到南京去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是在南京,宋耀如得到了一面新的国旗并寄给在美国的女儿庆龄。” 不久,孙中山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就任全国铁路总监。宋耀如亦去铁路系统任职,并让自己的大女儿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他们与孙中山一起周游各地,进行实地考察。1913年3月初,他们又随孙中山赴日考察铁路事业。 3月20日,宋教仁案发生。孙中山闻讯立即回国,发动二次革命反袁。孙中山在上海九江路的办公地由宋耀如负责,那里警备森严,孙中山与宋耀如等人在里面共商大计。那些天里,宋耀如忙得无暇会见任何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