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宋庆龄与她的亲人

  编者按:下文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庆龄与中国名人》一书。
亲属名人篇    敬天爱人薪尽火传--宋庆龄与宋耀如朱玖琳
    宋耀如是宋庆龄的父亲,他是我国最早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爱国者之一,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宋庆龄在她父亲开明民主的家庭教育熏陶下,受到了启蒙教育,这对宋庆龄以后的一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耀如1861年10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文昌县,原名韩教准,少年时过继给在美国波士顿开茶丝店的宋姓堂舅,故改名宋嘉树,字耀如。
    宋耀如在美国受洗入教,教名查理·琼斯·宋,在富商朱利安·卡尔的资助下,他先后就读于达勒姆主日学校、圣三一学院(后来的杜克大学)和范德比尔特神学院。
    1886年1月,宋耀如以基督教传教牧师的身份回到中国。次年,与明代著名科学家、基督教在华“三大柱石”之一徐光启的后代倪桂珍成婚。1890年,宋耀如退出监理会在上海的年议会,从一个身份较高的“巡行传道”自降为“本处传道”。1892年,宋耀如辞去监理会传道职。之后,他一方面仍在从事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事务,另一方面逐渐将主要精力转向经商。
    同时,宋耀如还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者之一。他是革命党首次起义--广州起义的发起者,他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党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并在经济上积极支持孙中山。
    宋耀如以“宋氏家族第一人”而传名于后世,事实上他本人的经历已足以让他在中国近代史册上占据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中西理念的剧烈冲突,人们争相开眼看世界,但像宋耀如这样融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于一身的人是极为少见的,宋耀如的一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冲突涤荡的缩影。
(一)    1893年1月27日,宋耀如的第二个孩子宋庆龄降临人世。此时宋家家境已趋好转,宋耀如在当时的上海虹口地区,造了一栋两层楼的中西结合式建筑。在这栋十分高档的房子里,宋庆龄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宋庆龄曾在给她的美国女友的信中夸耀自己家的房屋道:“我们的房子舒适而宽敞,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一应俱全。有很多卧室、澡盆和厕所。” 
    宋耀如为他的孩子提供了在当时的上海堪称贵族化的生活,但是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并没有将他们培养成纨绔子弟。宋庆龄同她的兄弟姐妹们一样,一直沐浴在父亲恩威并重、既严格但又不失民主的家教氛围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为了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宋耀如将自家围墙筑得很低,以便他们自由翻爬,并给了附近村民们一小笆钱,“好让自己那些吵吵嚷嚷的孩子们尽情地在房屋附近的田野里玩个痛快”。当童年的宋庆龄脑后拖着小辫子,同姐妹们一起尽情奔跑时,她的父亲哪会料到“小辫子”(宋庆龄童年时的绰号)日后会成为20世纪伟大的女性!
    宋庆龄一生爱好音乐,本源于她父亲的影响。宋耀如很爱唱歌,他常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把孩子们招揽在他的周围,用他浑厚的男低音为他们唱起他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时学的各种歌谣,其中有宗教歌曲,也有民歌和通俗歌曲。母亲在一旁弹奏钢琴,孩子们则与父亲一起合唱。宋家那温馨的夜晚深深地印在了宋庆龄的记忆之中,直到她八十多岁高龄时,还常于晚间,“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一面哼着她小时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她珍藏着不少父亲遗留下来的歌曲书,其中有《纳什维尔第一卫理公会圣公会教堂青年赞美诗集》和《合唱及独唱歌曲集》等等。这一本本歌集凝聚着她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
    宋耀如善于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常常给孩子们讲述他自己青少年时期在美国的种种经历。从父亲的故事中,宋庆龄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在异国他乡艰苦挣扎的身影,父亲在逆境中始终不忘报效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她。她不时地为她父亲的成功而喜悦,又不时地为他遭人欺侮而愤愤不平。父亲那蕴含在故事中的基督教博爱平等观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渐渐地融化进宋庆龄幼小的心田,对她日后崇高品质和伟大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耀如崇尚男女平等,他遵循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伦理,对子女不论男女一视同仁,并尤为重视培养女儿们自尊、自立和自爱,经常对她们说: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宋庆龄还在六七岁时,父亲便每周三次送她去浙江湖群女校幼稚班上课。“她像其他许多孩子一样在上马克谛耶女校(即'中西女塾')之前先上这个学校。”12岁时,宋庆龄进入中西女塾学习,直到出洋留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