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中的角色扮演 虽然出版业内普遍认为编辑有“营销”职责,但在处理“营”与“销”的关系问题上成熟的经验不多,问题症结在于对营销内涵认识上的差异。在图书营销流程中,编辑的营销职责是选题能否适合读者需求,能否营造出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产品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
选题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选题的优劣决定出版社的成败。所谓好选题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所以编辑策划选题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一般地说,选题应当比市场需求“快半拍”。编辑要根据选题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稿件、编排内容、合理定价;外在形式要迎合读者的品位设计版面、美化装帧;宣传营销组合步骤方案要切实可行,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作者营销资源等等。这个过程要与各个出版环节进行协商,特别是要取得发行、财务部门的支持。
现在图书品种越来越丰富,如何保证竞争优势以吸引读者眼球?这就需要编辑有目的地进行宣传造势。编辑策划生产的“产品”要通过市场进行传播,从而最终实现价值。图书推出后,编辑需要向内部员工、经销商、直接用户进行内容推介,要调动媒体关注和传播图书价值理念。
一个成功营销方案的实施离不开各环节的配合。比如编辑与发行人员的配合就是当前各出版单位难处理的问题,其实二者各自的定位角度虽不同,但目标完全一致,是“搭台”与“唱戏”的关系。
对编辑的上述营销职能进行分析,我们会清楚看到,编辑在营销中的角色定位是“营”而不“销”。编辑职责中的营销活动,是一种文化思想行为而非商业销售行为。编辑履行营销职责是个复杂的过程,仅仅认清编辑的营销职能定位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考核办法进行规定和保障。
编辑能够承受之重 如果对编辑的考评依据是图书的全面“双效”指标,则编辑的营销职责就需贯穿始终。在制度设定上,就需赋予编辑更大的营销权,包括实施建议、营销指导、财务经费、人力调配等权限。如果对编辑的考评依据只是部分指标的完成情况,则相应地,编辑的营销权就要减小,销售部、市场部等部门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行使更大的营销组织权。
应该说,编辑在营销过程中参与程度和营销权限的大小与营销人员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即使不考虑销售人员能力方面的因素,由于出版单位在出版领域、出版品种、适用层次上的多元化,以及普遍采取的地域销售管理模式等原因,销售人员也很难完全承担全部营销职能。因此,出版社在确定编辑营销职能时,必须认真分析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现状,做好组织结构的调整安排,为编辑发挥营销作用作出制度上的规定和保障。
从专业角度和长远发展看,编辑的营销职能更多体现在图书的文化内涵发掘和推介、营销方案的确定、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等方面,具体协调实施营销方案不应是编辑的主要职责。出版的专业化、出版社及图书的品牌影响力、图书质量等是决定一个出版社成败的大前提,需要长期积累和整体营销思路才能实现,这自然不是编辑所能承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