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独守书斋还是投身市场

中国出版业改革进行到今天,图书出版的全部流程都越来越市场化。作为出版环节重要角色的图书编辑,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斋里,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图书市场的要求。好酒也怕巷子深,今天的编辑在图书的市场营销中理应有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出版业市场化、企业化改革不断深化,出版流程中各环节的职责分工日渐明确,比如印务、营销、物流等。一些出版单位已经成立了独立的印务公司、发行公司、物流配送公司等进行专业化社会化经营管理。目前出版界对这些环节的职能分工认识基本一致,但对编辑的职责界定模糊,这突出地表现在对编辑营销职能的认识上。一个出版单位各环节专业化分工越细致越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编辑与营销的矛盾冲突就越激烈。编辑要不要参加图书营销?如何认识编辑的营销职能?编辑在营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应如何把握? 

    参与营销的几种可能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除了销售领域展开集团化、公司化改造外,各出版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围绕编辑与营销、编辑部与销售部的关系探索了多种模式。 

    模式一:“编辑部—市场部—销售部”型。这种模式在编辑部与销售部中间插入一个衔接部门,旨在加强图书的宣传营销功能。编辑部只是一个图书编辑加工部门,编辑的策划和宣传功能都较弱,与产品销售部门没有直接联系,市场推广则由市场部实施。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市场部对图书的准确把握,在品种少而单一的情况下容易操作。缺陷是部门间单向度的信息沟通,不利于信息及时反馈。 

    模式二:“策划部—编辑部—销售部”型。这种模式中的策划部是从编辑部职能中分化出来的部门。这种模式使图书从策划到销售整个流程中没有管理缺位,使策划编辑能够把选题策划与产品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发行部门建立的销售渠道有效地开展营销。这种模式把文案编辑的工作独立出来,使文字加工工作有可能迈上集约化、规模化轨道。缺陷是策划部要与两个部门环节配合,协调成本大;策划编辑与文案编辑因考核管理目标不同,文字加工环节中如何体现策划意图等存在问题。 

    模式三:“事业部—销售部”型。这种模式不是过去编辑部与销售部关系的简单回归,而是把编辑选题策划、编辑宣传推广与编辑加工三项职能归为一个部门或项目组,使图书策划意图在整个出版流程中都充分体现。在图书营销过程中,事业部与销售部实行一个指标两个部门考核,容易协调和配合,最大限度调配人力资源,降低部门间协调成本。缺陷是事业部全流程参与,策划编辑等人员容易膨胀。 

    模式四:“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产品推广、市场销售”四种功能合一型。这种模式适合规模较小的出版单位。出版业改革初期曾有出版单位采取这种模式,因出现经营管理混乱而终止。所以,尽管仍有编辑主张“分田包干到户”、“分灶小灶吃饭”的模式,但却不符合现代出版业规模经营的大趋势。 

    从上述四种模式不难看出,编辑职能的调整,即如何发挥编辑策划和市场宣传推广方面的作用一直是出版单位内部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或者高度社会化分工的情况下,把编辑工作的范畴规定为“文字型”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我国出版产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编辑”职能仅仅限定为被动地从事“文字型”工作是不够的,从策划选题到市场营销,几乎每个出版流程环节都需要编辑的参与。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但它同样遵循一般产品的营销规律。在我国整个出版产业链中,除编辑出版权属国家特许外,其他环节都与社会分工程度紧密相关。在发达国家,由于出版产业社会分工很细,纯粹意义上的编辑工作已基本社会化,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管理、市场策划上。目前我国选题确立机制和营销机制还很不完善,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读者定位、思想内涵等方面的把握还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虽然各出版机构的组织建构和经营模式不同,编辑职能延伸的情况也不同,但编辑应当承担一定的营销职责几乎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