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商品经济已经进入了文化人的意识中,书籍的商品属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市面上的书籍,价格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分野,通俗小说就凭着出版事业的兴旺而提高了本身的商品性,并成为部分社会成员的娱乐消费品,价格反而昂贵。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黄卉副教授介绍,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价格比其他如科举用书、音乐医药类生活用书,要高出许多,很昂贵,一般人是买不起通俗小说的,即便是中低级官员靠俸禄也无力购买(在明末一个私塾的老师要带三五个学生,每月才可以拿到一两银子)。据考证,当时的一套《封神演义》,要花二两纹银才能买到,《春秋列国志传》要纹银一两。由此可以反映出书商在明代兴盛程度。
在明代的文化结构中,书商是隐含于其中的解构者,同时又是市民文化或公共空间的建构者。他们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要义,而且更对明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特征神领心会。
实际上,明代书商就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图书“炒作”手段。黄卉副教授考证发现,那时,书商们为了在市井中宣传其刊行的新书,而其作者和刻印者们往往会在“适俗”上大做文章,比如请名家作序、评点,加注释等,甚至有些书商还在形式花样的翻新,比如进行绣像等。
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书商也有请不了名人时,就假冒名人之名作序写评论,扩大书的影响等等,其手法新鲜,可与当今的书商一竞高下。
在明代中后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话语表达空间,与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其他时期大不相同。拟话本、通俗演义、市井传奇以及民间戏剧,都可能因为书商的参与,使之成为文本,并迅速流行于世,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讨论的公共话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实际上,在这个公共话题的构建过程中,毫无置疑,书商起到了一个建构者的作用和一个中间者的角色。比如,由书商怂恿推出的某个历史演义或拟话本小说,在其流传过程中,也毫无含糊地表达了它的阅读者及传播者的政治态度、社会价值观念及心理情感经验等。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趋利而动,但在晚明社会及封建社会后期,书商显示出了他与过去文化格格不入的气质,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市民话语空间搅动的现代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