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用方言研究的成果进行研究 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大都带有方言色彩,有的只通行于一定的方言区域,因此理解这些俗语,研究这些俗语,理应与方言研究相结合,吸取方言研究的成果。例如: 阿大穿新,阿二穿旧,阿三穿补,阿四穿破 阿大着新,阿二着旧,阿三着破,阿四着筋筋:肌肉,指衣裳破得露出肌肉。 这两句谚语意思相同,只是动词有异,一个用“穿”,一个用“着”。俗语中同义词的替代反映了地域与时间的因素,很值得注意。据学者研究,自东汉开始穿衣服鞋袜普遍用“著”字(上古多用“服”字),到了宋代“穿”字才逐渐通行起来,但直到今天一些存古成分较多的方言如吴语、粤语仍用“着”。另外,兄弟排行北方说“老大、老二”,不说“阿大、阿二”,排行用前缀“阿”是吴语、粤语等南方话的用法。上海话里有“筋肉痱子”一词,指鸡皮疙瘩,由此可知以“筋”指皮肉是上海话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两句同义谚语本出自南方方言区,而且用“着”的一句很可能出自吴语区,用“穿”的一句应出自其他地区的人的仿改,时间要晚于“着”字句。 (三)运用训诂学和现代语义学的方法研究词义的演变 有些俗语的意思跟字面义不同,是研究词义引申规律的上好素材。例如: 《中国谚语大全》:“阿爷值钿大孙子,阿爹值钿小儿子值钿:方言,疼爱。”“值钿”义为“值钱”,吴方言区管“钱”叫“钿”。由“值钱”义引申为“疼爱”,反映了语义演变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值钱的东西贵重,由贵重到看重是转喻,由看重到疼爱是隐喻。 (四)利用三部《大全》补充大型辞书收词或义项之遗漏 有些词语的义项在一般文献中没有书证,但却有可能保留在某些俗语中。《谚语大全》“爱便宜,错便宜”一语的意思应是越爱便宜的人反而越得不到便宜。“错”由“错过”引申为“失去”。但各种汉语辞书中“错”字下均未收“失去”义。《汉语大词典》“错”字下有“夭亡”义,例证为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九:“第二胎又是个女的……带了一个月还是错了。”原注:“夭亡的代语。”其实,“错”的“夭亡”义源自其“失去”义,即“错”由“错过”引申为“失去”,再由“失去”特指“夭亡”。汉语辞书应据此条谚语补收“失去”一义。 有的俗语中词义保留古义,辞书漏收,可以从古代或近代文献中索解。例如谚语“八月初一雁门开,懒妇催将刀尺裁”的意思是:秋天到了,懒妇赶快做冬衣吧。本是催促懒妇做冬衣的,但是从字面上看,倒是懒妇催人做衣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的“催”不作动词“催促”解,而是副词“赶快”的意思。这个意思的“催”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里就已看到。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有三人入山,见山顶有果树,众果毕植,行列整齐,如人行。甘子正熟,三人共食,致饱,乃怀二枚,欲出示人。闻空中语云:‘催放双甘,乃听汝去。’”(赶快放下两个柑子,才让你们离去)再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夫家迎亲喊“新娘子,快出来”,这是唐人记北朝风俗,也说明彼时“催”作副词“快”讲。“催”的这一用法唐代文献中已难见到,这条谚语产生的时代可能颇早。查《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应当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