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音像行业中,一直以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我国的音像行业正处于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也有人说我国的音像行业已经成了夕阳产业……。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音像行业起步晚、投资少、规模小且分散,加之盗版猖獗、自主知识产权有限,又随着网上影音下载、视频点播的出现,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屡遭困境。不过,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的大门逐步向国际敞开,国外音像业众多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带来诸多新的契机,我们究竟应该以哪种心态和眼光去面对我国音像业未来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去寻找音像业“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正版夺回音像市场份额 据统计,在我国音像市场中,盗版音像制品的份额占据了80%以上。盗版的猖獗和音像市场的不规范是目前我国音像业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业界反应最为强烈的是HDVD又称压缩DVD问题,其对正版音像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事实上,HDVD的出现是坏事也是好事,它让我们反思到,努力规范、改善我们行业自身,才能以绝对的优势向盗版宣战。
盗版之所以有市场,说明有它的受众群。在打击盗版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正版、有意识购买正版,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问题。为什么D9双碟装的正版《指环王》会有那么多人买?为什么军包纪念版的《兄弟连》已经卖断货?为什么《红楼梦》DVD精装版销量如此之高?都是因为这些音像制品品质高、有收藏价值。在我们打击盗版的同时,努力提高正版DVD碟片的质量,从包装、画质上和盗版拉开差距,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就没有理由是将正版强加给消费者。
事实说明,随着正版音像制品价格与盗版的日趋接近,以及正版音像品质的日臻完美,正版音像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夺回自己的市场份额。2001年12月底,随着4家音像集中经营场所的最后关闭,大大地扭转了我国音像市场盗版猖獗的局面,提高了正版音像制品的占有率;2003年年底国务院新修改并发布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则是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而进行的新的调整,加大了法律法规上的规范力度;2004年8月12日,美国商务部官员拉什访问北京时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对违规者不应该仅仅罚款了事,而是应该送进监狱。中国也应该采取类似的行动,必须让大家知道你是认真的。”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反盗版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关键时期,而未来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蓄势待发的正版音像业。种种迹象表明,正版正以悄然之势从国际国内向盗版展开一场大反攻。
非传统渠道“促进”音像市场 由于音像制品日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快速消费品之一,并以高品质、低价格以及方便快捷深受千家万户的青睐和推崇。而网上影音下载、数码点播等非传统渠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音像节目的欣赏要求,不仅节省费用,还可以足不出户任意选择。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它们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弊病与缺陷。
首先,网上影音下载和电视视频点播受网络速度、传输功能以及显示模式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达到音像制品那样完美的品质和视听享受。另外,市场规律决定网络商业化是它的发展方向,网上下载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永远不可能成为音像节目走进消费者的主渠道。还有,随着国家对网络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网上下载也会逐渐地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反下载从技术层面上也在不断升级与完善。最近,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就已经全面掌握反下载技术并将在适当的时机付诸实际;在视频点播上,按照国际惯例也有制约措施,影片回收成本和盈利的模式要按照影院-音像制品-有线电视-无线电视-视频点播来执行;另外,为有效保护相关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国家版权局会同信息产业部起草形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行政保护办法(草案)》。从这种种迹象表明,这些非传统渠道也会逐渐被规范。
其实这和20多年前电视机普及有些相像,那时候人们说电视普及了,电影院就没人去了,电影的末路到了,可事实证明,电影院经过整合和调整服务质量之后,业务反而蒸蒸日上;1991年VCD、1995年DVD出现也是同样,但其结果是电影院反而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先进、越有滋味了。实际上这反映了一种市场需求与品质需求,市场的需求就是存在与发展的道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相关电子产品的开发与问世,相信音像制品还会有更多的“卖点”来面对消费者。同样相信,这些非传统渠道的“抢占”,会从另一渠道促进正版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