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佳作:寂寞而美好着

我们的科普工作者没有那么多“追星族”,与震耳欲聋的演唱会相比,我们的颁奖会显得有些清静。但是,这些白发苍苍的科普工作者,还有新一代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出版人,还有这些热心的读者,他们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希望。 
  1月16日下午,中关村图书大厦的许多读者纷纷被吸引到五层小讲堂,科学时报“读书杯”(2004)科普佳作评选颁奖会正在这里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史家席泽宗,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元,著名科普作家谈祥柏,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林群,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原所长胡亚东,这些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们是最早来到颁奖会的。 
  随着科学时报社原社长罗荣兴宣布2004“读书杯”科学普及科学文化佳作获奖名单,20本优秀科普图书浮出水面。无独有偶,其中有两本书的作者是一对科学家夫妇:院士郝柏林及夫人张淑誉,他们分别是《混沌与分形》的作者和《混沌——开创新科学》的译者。王绶王官为郝柏林颁发了特别作者奖,当主持人问及郝柏林对现今科普图书现状的看法,他说:“其实科普书要比专门的科学的书还要难写一些,要使大家都能明白,都有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是比较难的。科普书的对象的档次非常多,从中小学生、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一直到相当成熟的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读各种不同层次的科普书。同样作者也是很不同,各种类型的,从专业的科普作家到偶尔为之的科学工作者都有,都应当鼓励欢迎。” 
  与去年颁奖会上的“名家说名书”相比,今年显得更加别出心裁。享誉京城的学术书店——万圣书园的总经理刘苏里,这位自称为“科盲”而又喜欢看科学文化书籍的“科普票友”担任今年的获奖图书点评者。站在他这个特殊的立场,也许对书的感觉会与专家学者有所不同。他认为2004年科普图书的一个亮点,就是出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与野兽同行》、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迁徙的鸟》、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图文中国昆虫记》和三联书店的《绿镜头》这种图文并茂的绿色科普读物。他预测,文字和图的有机搭配,将是一个趋势。但是,结合到书店经营科普图书的状况,他也表示出一些遗憾:“其实,我们卖了很多年科普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不是我们的书不好,我们的书出得越来越好,也不能说书少,应该是越来越多。原因是,我们对公众科学教育方面缺乏国家级的规划。那种寓教于乐的,而且既要把科学拉下神坛,同时要拉近距离,更加亲近的这种方式的设计,我认为很缺乏。”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几乎成了获奖专业户,不仅年年获奖,而且还每年不只得一个奖项。资深编辑卞毓麟破解了他们获奖的奥秘:“我们每年都在很辛苦地工作,我们有一个理念就像我们的哲人石丛书的名称,哲人石就是点金石,就是能把平凡的东西化为神奇,能够使事物上升、升华。我们就是想我们做的图书就是要宣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一些很平常的东西通过我们的书籍能够显现科学的真谛。也许我们有一些事情做成功了,得到了读者的肯定,所以我们就得奖了。” 
  以前在科普前沿的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先生,其实在我们的科普图书策划队伍中已经出现了20世纪70年代的新面孔,他们的知识结构、策划视角都在刷新着我们的阅读生活。颇受好评的《图文中国昆虫记》的编辑庄庸就是出生于1974年的新人。他对于科普图书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就会不一样。现在有许多说法,说科普图书陷入绝境,说它面临崩溃。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革命的前夜,恰恰它应该是最有市场的一种图书种类。我认为沿着原来的思维继续走下去,也许我们真的面临困境。我们也许需要从细节上来考虑科普图书的策划和营销。”他提出的“审美科普”并不是把科普变成艺术,而是科普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图文中国昆虫记》就是在探索“悦读”科普,这是一种体验科普,科普作家要改变权威立场,把探索过程中自己的情感色彩、发现的喜悦,包括自己的思考都融入其中,这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他说:“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资讯科普,不但是在普及知识,也是在酿造一种人文传统,比如在《图文中国昆虫记》中谈到蝴蝶之美的时候,我们通过一种科学的考证去验证梁祝的美丽传说,去探索它的文化象征的内涵,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的味道。科普阅读的轴心应该是审美,应该在阅读中走向审美的自由和完整,我们探索的是一种艺术科普的道路,这种艺术科普是人类更广阔的生活。”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