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央行加息行动,完全可以作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加息长周期的判断,这次加息周期可能长达12~18个月,估计息口至少上升2%~3%。如果通胀进一步恶化,不排除更大幅度加息的可能。
陶冬 美国犹他大学博士,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在过去四年连续入选《机构投资者》杂志亚洲区优秀经济分析员排名榜。
“中国加息幅度很可能会超过2%~3%。如果这样的加息幅度成为现实,相信远远超出今天市场的预期。2005年可能是股市、债市、楼市3个熊市同时出现。”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博士在分析利率上升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成本推动型通胀将来临 陶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最近的央行加息行动完全可以作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加息长周期的判断,“这次加息周期可能长达12~18个月,估计息口至少上升2%~3%。如果通胀进一步恶化,不排除更大幅度加息的可能”。
陶冬承认,经济学界对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有不同观点的讨论,但他坚持认为,中国进入了加息长周期。
从目前的情况看,0.27%的加息幅度对股市、楼市的影响不大,“0.27%幅度不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但如果进入加息周期,持续加息2%~3%,那么对股市和楼市将形成直接的冲击”。
“债市和利率密切相关,影响程度就不必多说了。”陶冬说。
加息表明政府继续全面实行宏观调控,而持续加息则显示宏观调控向深度进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将会出现硬着陆,这对股市形成的是全面整体的影响。
他认为,在这一轮的经济上升中,资产出现升值,但股市并没有沾上多少光,股市的估值仍然偏高。
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已降到了5%的警戒线以下,为4.2%,陶冬预计未来两个月的CPI会继续下降,“但中国的通胀未必已见顶。这很可能是两轮通胀高峰之间的低谷。随着粮食的丰收,食品价格驱动的通胀可能告一段落。不过,原材料、石油价格的急涨,水、电、运输成本的上升正在形成新一轮成本拉动型通胀”。
他认为,成本拉动目前刚刚开始,政府在国内油价上的行政限制,压制了国际油价向国内的传导,但也导致了柴油荒(以及可能出现的汽油荒)。油公司卖油几近亏本,油公司以脚投票,“你到广东看看,有多少的油公司不再卖油”。这对生产生活都将带来影响,并且一定会反映到价格上。
“靠行政手段来控制价格,最后还是控制不住的。就像要烧开的水,只要底下的火还在烧,要把冒出的蒸气堵住是堵不住的,这里堵住那里又会冒出来”。不是吗?电价控制了一年,现在要涨了,水价也会涨,国内油价一定需要上调。今年以来国际柴油价格上涨46%,而国内柴油价仅升15%。这些都是厂商要求提价。陶冬表示,成本上升后的“弥漫性通胀”不可避免,但要涨多少还不能估计。预计未来6~9个月的CPI涨幅为6.5%~7%。
瓶颈危机迫在眉睫 陶冬分析说,其实这次加息是有迹可寻的。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为9.1%,较第二季度的9.6%为低。不过这是假象,第二季度GDP的增长被去年SARS带来的低基数拔高了。如果将今年第三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估计经济在加速而非减速。9月份的月度统计数字更较8月份数字出现全面反弹。同时,不少城市房地产热再燃,9、10月两个月房价急升。全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困扰经济的交通、能源瓶颈并未出现明显的舒缓,随着取暖季节的来临和油价的高企,新一轮瓶颈危机已迫在眉睫。
迫使政府下决心加息的直接诱因,是储蓄存款从银行流出。这在国内被称为资金的“体外循环”。银行储蓄利率介于1%~2%,而通胀在5%以上,实际利率呈严重负值。
他说,老百姓也许不懂什么是负利率,但对通胀下存款贬值却十分清楚,有人将存款比喻成放在银行里的冰块——放一天化一点。长期的负利率触发存款以脚投票,撤离银行。他估计8~9月份有1000亿~1400亿元人民币本应存入银行的资金流入非正式金融渠道,也就是进入“体外循环”。10月份的情况可能还在进一步恶化,可能有高达800亿元人民币离开了银行体系。资金的“体外循环”打乱了宏观调控的部署,是经济和投资近月出现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更严重的是,这部分资金的运作完全不受监管和监控,可能是以后导致金融风险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潜在祸根。
陶冬从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影响判断,“加息幅度可能会有很大提高”。以目前5%的通胀水平,需要至少加息2%~3%,才能制止储蓄的“体外循环”。加息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的,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必须得到储蓄资金的认可。
此外,夏季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导致低端制造业工人工资跳升10%~15%,制造业对18~25岁女工的迫切需求和工资的急涨,会不会影响城市服务业女工工资的上扬,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中国面临非熟练工人工资成本压力却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如果在新的成本压力下通胀进一步恶化,相信加息幅度甚至可能会超过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