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亟待走出生态危机 等待“芝麻开门”

从“万千宠爱集一身”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中国电影市场从繁华跌入低迷。曾经作为人民大众最为喜爱的娱乐方式存在的电影,走到今天已经沦落到平均每人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更为不幸的是,“屋漏又遭连阴雨”,各类盗版“烧杀劫掠”,电影市场“生态失衡”。执着于电影的业内人士痛心疾首的呼吁,保护电影、发展电影,要尽快改变电影市场秩序严重混乱状态。 

  首届“中国民营影视企业高峰论坛”在镇北堡影视城百花堂举行,与会代表一致呼吁,当前我国电影市场秩序还处于严重混乱状态,这对电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极为不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承担起相应责任,为电影产业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娱乐多元化冲击 影院阵地缩水严重  宁夏电影公司经理王生荣介绍说,导致看电影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娱乐的多元化,电视发展迅速,加之歌舞厅、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看电影一度被遗忘在都市的角落。所以,一定要让群众在看电影中得到比其它娱乐方式更好的享受或者成为与众不同、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才行,如果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传统,肯定行不通。 

  可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院的数量、设施、服务与环境等综合条件,均严重滞后于消费者的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伴随电影院线制改革的推行,尽管这方面的状况已大有改观,特别是合资建设和改造的一大批多厅影院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观众看电影的方便性和舒适性,无奈在总体上仍然难以适应和满足需要。 

  据各方面资料的汇总统计,英国人口是9000万,有电影院2500家;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却只有电影院近千家,不到英国的一半。两相比较,中国电影院的缺口之大可见一斑。从院线经营的效益看,差距就更大了。全国现有35条挂牌经营的院线,其中年票房超过5000万元的不到5条,超过3000万的不到10条,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三分之一。而香港,5条院线的票房就达到了2亿港元。美国主流院线有25条左右,平均年票房为4亿美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共辖五个市,目前除银川市外没有一家上档次的电影院,石嘴山号称宁夏第二大城市,却没有一家可以放映电影的正规影院,只有所辖平罗县尚有一处电影院,早已在好多年前就停映了。宁夏电影公司经理王生荣说:“表面上看,中国有庞大的电影市场,如果每个中国人一年肯花10元钱看电影,中国的年电影票房收入就会达到130亿人民币。一些国外传媒公司则直接称:中国电影市场是钻石矿!可实际上,在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启动,目前只有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好的东部拥有上档次的影院,广大西部贫困地区影院数目很少,县城更是大面积缩水,乡村更无从谈起,没有条件到影院享受好莱坞大片的人群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中宣部影视处副处长王强说,不少影片艺术质量低下,制作水准粗劣,内容胡编滥造,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冲击,一些电影工作者产生了浮躁心理,影响了艺术创作。更有大量电影创作出现了盲目仿造好莱坞"庸俗片"的倾向。 

  所有这些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没有大片根本不进电影院,电影消费趋向“畸形”。国产影片更是跌入信誉危机,走向市场的电影院线每年拒放100多部国产电影。 

  有人预测,中国电影有150亿至200亿元的市场容量,五年内可达到50亿元。但严峻的现实是,票房多年徘徊在10亿元以下。如果不大规模兴建形式多样的电影院,吸引各种满足不同口味的观众,所谓的“市场容量”不过是画饼充饥的梦幻数字。 

  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会长赵国庆曾担任过华表奖评委,他说,没有公映的影片中确实有不少质量上乘的影片,这些片子进不了市场,一是因为电影院太少,影院多了就不会存在档期问题,二是因为宣传不够,片子拍得再好,没有知名度,市场就是虚幻的。 

  据调查,1998年,全国有1万多家放映单位,2001年只剩下3000多家,现在全国35家院线,只有900家影院、2000张银幕。我国年均每人至少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美国年人均观影次数已达到5.7次,韩国也达到了2.27次。 

  放任更多的国产片“失踪”,“造梦产业”就会变成“噩梦产业”。仅去年至今的200多部“失踪片”,按每部影片投资200万元计算,至少亏损4亿元,约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的八成,远远超过其产生的利润。目前,社会资本和外资正大举抢滩中国电影产业,但是只要“以销定产”的市场经济铁律不被遵守,就仍会影片“失踪”。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