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期课改九月份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经历6年探索试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的“二期课改”9月1日起将在申城所有小学一年级全面推广。明后两年的秋季,初中起始年级和高中起始年级,也将分别实行新课程和新教材。这标志着“二期课改”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二期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就是看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没有减轻。教育部门将通过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降低课程要求和考试难度,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时间。

    《升学周刊》特别策划围绕9月起在上海所有小学起始年级推广的新教材展开,在市教委教研室的鼎立支持下,记者采访了负责新教材推进的各课教研员,并辟出四个整版为新教材、新课程以及新的评价方式作专题报道,希望能对今年有孩子入小学的家长、面对新教材的老师有所帮助。

新教材将减负进行到底    二期课改从1998年正式启动至今,在完成了《课程方案(意见稿)》、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编制的基础上,已逐年编写、出版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230个品种近500册新教材(试验本),并在全市179所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幼儿园)进行了试验。一周后,二期课改新课程方案及相应新教材将在全市小学一年级全面推广。

  新教材涉及8门学科11个品种约20本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唱游、美术和自然等。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介绍,上海二期课改是全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二期课改的教材与全国课改新教材相比,各有风格,各有特点,与一期课改教材相比,既体现时代感的变化,又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减负”上下功夫。八门学科都有改革的亮点,其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有较大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将突出课程基础功能,降低单一学术要求,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将得到切实的减轻。本期《升学周刊》特辟出一个整版介绍一年级语文新教材。

  英语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强调学以致用,同时这也是二期课改所有学科的共同教学目标。“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将体现在教学要求、课堂模式、以及评价标准中;和老教材相比,数学新教材内容的截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感,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开学后,老师和学生都将面对一门新学科——《品德与社会》,该学科分为浦东版和华师大版,由原先的三门课组成:生活和劳动、思想品德、社会课。新教材定位于对小公民思想品德与社会常识的启蒙教育,最主要的是突出了童趣和实践性;而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将在全新的自然课上得到充分的满足,新教材、新课程将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提问、探究能力的培养,老师将陪伴学生“刨根问底”。

  美术新课程中,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音乐唱游课将以多样式的主题内容和综合的游戏实践活动进行音乐的学习,重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贯穿音乐审美,提倡听、动结合,体验音乐魅力,使音乐课程变得人见人爱;二期课改中的体育课新课程将致力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培养智体双全的学生,健身的同时健心、健智的同时健美。

新式评价累不着学生    在评价方式上,各学科都将取消单元、期中、期末等传统测试方法,采用一系列新型、多元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结果需要关注,但学习过程被认为更加重要,而且评价将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

  首先,过程评价法将被广泛运用于各课程中。例如语文课,对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将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而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平时考查的方法更是琳琅满目,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主题活动;争当识字大王、背诵大王等竞赛;在小蝌蚪找妈妈等游戏活动中检测学生的识字、阅读情况。一般只要学生在语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即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对于阅读能力的评价,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能整体感受课文内容,不要求作具体的课文分析,学生负担将被大大减轻。数学课程同样不会只看一个答案,老师会更加关注答案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