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华有线快变革节奏 宽带夹缝寻求突破

曾几何时,拥有独特资源优势的歌华有线“赚点钱犹如探囊取物”,绝不困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市场化改革、电信运营商的进逼、产业的融合、社会舆论的微言……。今天的歌华急需加快变革的节奏。

另类价格战    与大多数行业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不同,歌华有线的有线电视接入费用的价格却在大涨。2003年7月份,歌华有线那场毫无预兆而突然降临的“价格战”至今令北京的有线电视用户记忆犹新。从2003年7月1日起,歌华有线将北京地区有线电视收费从每月12元提升每月18元,但是歌华有线因涨价缺乏“程序公正性”而遭到舆论一片谴责。在这场垄断企业与大众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中,歌华有线保持了十公低调的形象,高层主事者迟迟不出面给公众一个说法,与步步紧逼的舆论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歌华有线的形象大受损伤。
    
    歌华有线属于“闷声发大财”、行事低调的公司,低调的表现是市场运作的不张扬,和相关领导人对媒体采访的回避,这使公众对歌华有线非常不了解。如果它不上一家上市公司,没有受到上市公司信息强制披露原则的约束,恐怕市场对于歌华有线信息的了解会少之又少。

    翻开歌华有线公司的股东名录,大股东中媒体单位占据了大多数。也许是秉承了国内传媒不事张扬的传统,才有了歌华有线现在的等速低调。大股东歌华集团的前身是北京广告艺术公司,1997年12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将北京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的网络部分、播出部分(指网络基本业务、扩展业务、增值业务的播控系统)、网络广告制作经营部分的资产划转到北京广告艺术集团,同时将北京广告艺术集团更名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1999年,歌华集团联合北京青年报业总公司、北京有线全天电视购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广播发展公司、北京出版社共同发起立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歌华有线),主营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业务。

    歌华有线在成立之时,就已拥有北京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的全部网络,是北京市唯一一家运营有线电视网络的公司,其他任何机构(包括全国性的广电、网络公司、电视台等)要想进入北京有线市场,歌华有线是一个绕不过的门槛,它们都必须采取与其合作的方式,实现利益共享。而歌华有线的“原始资本”则是来自于政府的特殊资源,其最重要资产是由政府划转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及其相关业务。

竞争与威胁    有线电视用户对歌华有线的“非议”并没有引起其担心,毕竟这些用户没有更好的选择且早已被“套牢”。歌华有线也一直安心于拓展自己的增值业务领域,并不担心有什么威胁存在。但是近来的形势越来越少妙,歌华渐渐感受到了竞争的威胁。坊间传闻,网通“天天有线”已经获得了广电总局批准经营网上视频节目的牌照,而之前歌华有线之所以有恃无恐正是由于广电总局的独家牌照运营资源。分析人士预测:歌华有线在北京地区的独家垄断地位将要被从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中博杀出来的网通撼动了,因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无论是规模还是运营经验上,都比有线网络运营商具有优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电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国外已经出现了SPV,就是通过电信网络收看电视节目,这是一种世界潮流,节目商对此是持欢迎态度的,比如像中央电视台,它的意见是比较暖味的,中视希望更多人传输它的电视节目,越多人传输越好。但迫于广电系统兄弟单位的压力,只能交由各地方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事传输。而目前电信运营商对于传输视频节目的积极性也很高,国外已经实现了商业运营。同时由于节目内容的审批权在央视,即使是通过电信运营商播出,内容应该也不会出现问题,而无论由电信运营商传输,还是歌华有线等地方广告运营商传输都能为央视带来大量收益。”对于歌华有线的宽带业务,他也不看好,“在中国有线宽带并不是主流,这件事情已经很清楚,整个用户加起来也就十几万,但电信方面的宽带用户已经上千万了。现在电信运营商开始进入电视广播领域,那么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存在价值就要受到质凝。比如目前北京的电信运营商有100万的宽带用户,它已开始提供视频节目,歌华不就是300万用户吗?100万用户流出去了,到运营商那里交钱,歌华怎么办?如果它的电视用户失去了,它和别人竞争宽带用户就没有意义了。”

    另一位数字电视领域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电信网络对于广告系统冲击的结果可能是数字电视会在电信网络上率先开展起来,电信网络与广电网络适用于同样的机顶盒设备,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和付费方式又相对先进,充分的价格竞争将可以由用户去决定哪家运营商来为之服务,在这场竞争中,广电系统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