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长三角和中国沿海经济带中心位置的嘉兴,在“大桥经济”这一概念的运作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各路的投资商们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说起嘉兴,人们除了会想起嘉兴肉粽以外,都会说:哦,那个地方离上海很近。当记者与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聊起嘉兴市去年火爆的楼市行情时,他脱口而出:“嘉兴是个好地方啊”,这位司机却说:“嘉兴本身没什么,只不过地理位置好。”
加速融入大上海 是啊,尽管嘉兴是一个“人文嘉兴”,历史上曾有众多的文化名人在这里诞生,更有江南鱼米之乡的富足,但对投资商而言都挡不过和上海的亲密关系来得诱人。 摊开中国地图,嘉兴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得不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期待。嘉兴市东北距上海市90公里,西南距杭州市90公里,北距苏州70公里,东距乍浦港40公里。嘉兴被上海、杭州和苏州这三座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包围。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嘉兴没有理由不向这三座城市靠拢。 其实嘉兴一直都在努力建设和上海的亲密关系。走在嘉兴市区的中山路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个航空售票点上面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上面写着“电脑售票民航联网,有班车直达虹桥机场”。记者的第一感觉是这里仿佛就是上海了,看来嘉兴这座城市真的很懂得怎样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怎样借用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和知名度提升自己的形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嘉兴就提出“接轨上海、开发乍浦、三沿并举、联动发展”的战略,成立嘉兴实业公司,筹集8000万元资金在上海征地建楼,设立窗口,成为全国第一个抢滩上海,在浦东建立“桥头堡”的地级市。1996年底,位于浦东的嘉兴大厦全面建成,嘉兴在上海举行了接轨上海的大型系列活动。1998年,嘉兴又进一步把接轨上海确定为跨世纪发展五大战略目标的首位。 而嘉兴接轨上海的努力也初见成效。作为江南水乡,嘉兴首先成了上海的“菜园子”和养殖基地,嘉兴的大宗农副产品和名优特产供沪已达到相当水平。在工业上,嘉兴市有1300多家企业与上海建立协作关系,沪嘉协作项目达900多个。而通过上海这一连接海内外的平台,嘉兴引进外资程度日益提高,到2002年底,嘉兴市合同利用外资累计53.5亿美元,而到2003年仅一年就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0.9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80%。 令人瞩目的杭州湾大桥计划的实施,加速了嘉兴融入大上海的进程,在增强嘉兴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拉动了嘉兴楼市的房价。按计划,杭州湾大桥北岸通过互通式立交与乍嘉苏高速公路连接后,在平湖的惠民镇与沪杭高速公路相连。可以预见,杭州湾大桥一旦建成,嘉兴必将成为首先受惠的城市之一。而嘉兴市委市政府也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大打“大桥经济牌”。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借“大桥经济”物流圈的辐射,举“大嘉兴”之力,把嘉兴打造成长三角的制造业、加工业中心,对自身城市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拉动包括住宅产业在内的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桥经济”这一概念的影响下,嘉兴楼市2003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行情。 此外,杭州至上海的高速铁路将在嘉兴设立惟一的站点;2003年嘉兴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在5年内投资500亿元资金(包括国家投资),用5至7年的时间建设途经嘉兴的4条高速公路;“十五”期间确保“乍-嘉-湖”铁路全面开工。这些举措无疑都将极大提升嘉兴的区位优势。
经济的“杂交”优势 嘉兴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时也造就了嘉兴独特的经济模式。国内经济界知名人士考察了嘉兴经济后认为,嘉兴经济既有苏南乡镇集体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有浙南个私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还有上海浦东外贸经济的特性。 曾有人形象地将浦东、苏州、温州区域经济比作“三个圆圈”,而嘉兴正好地处这“三个圆圈”的交叠之处,三种经济模式的交汇,使嘉兴经济形成了“杂交”优势。从发展模式看,嘉兴经济既承受了苏南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引力,又受温、台等地发展个私经济的影响,同时又受上海浦东开放型经济的高强度辐射,从而在嘉兴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国有、集体、个私、外资经济同台竞技、共生共荣,具有显著的“杂交”特点的发展模式。从经济结构看,嘉兴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通过改制纷纷转向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而私营企业也自发地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国资与民资、国资与外资、民资与外资合资合作等产权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种多元经济模式和成分的交融,优化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促成了互补,催生了竞争,从而使嘉兴经济显现出强大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