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古就与天空有着不解之缘,以天为尊。天下为世界,天道为真理,就连描述人的雄心壮志都会采用心比天高这样的词汇,可见天空在中华文化和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对天的崇敬和向往导致了人们期望与天交流。中国的古典神话,有大量与天沟通的故事。混沌初开、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天的关注、对飞天的向往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中国的科幻文学正是继承了这一向往天空的伟大传统,将飞向天空、将探索宇宙作为了中心题材。100年来,这个领域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中国载人航天科幻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载人航天科幻小说是从引进外国作品开始的。早在1903年,鲁迅已将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译介到中国。次年,中国载人航天科幻小说的处女作《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小说的作者荒江钓叟让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乘气球飞向月球并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虽然小说缺少结尾,而且采用了章回体,这对当今读者来讲,造成了一些麻烦,但其中昌明科学的想法和对科学世界观的宣示,导致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科幻作品。有趣的是,这部小说也是我们现今查到的第一部中国科幻小说。仅以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载人航天在中国科幻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从《月球殖民地小说》之后到解放前夕,在中国科幻文坛上还有大量优秀的航天题材作品,如东海觉我撰写的《新法螺先生谭》(1905)、包笑天撰写的《空中战争未来记》(1908)等。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说《猫城记》(1932),描述了地球主人公在火星上的种种见闻。这是利用航天题材对中国当代社会形态进行辛辣讽刺的重要的文学作品。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载人航天科幻创作进入了全新阶段。1954年郑文光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相当凑巧的是,该文竟然也是载人航天题材的作品。这部以浪漫的笔调描述几个孩子飞向火星的历险故事虽然简单,但小说在当时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轰动,人们竞相涌入天文馆去观测火星。作为北京天文台的副研究员,郑文光对航天题材情有独钟。在随后30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被视为经典的载人航天科幻作品。短篇小说《第二个月亮》(1954)写载人空间站上的各种惊人科技成就。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1978)被称为中国内地发表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故事仍然围绕载人航天题材:三个错误地登上东方号飞船的年轻人被错误地发射上天,并险些坠入宇宙边缘的黑洞。几经周折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战胜引力的方法,安然返回地球。
中篇小说《太平洋人》(1978)讲述的是将一颗小行星从太空中俘获并发现其中隐藏的原始人类的故事。小说对太空行走、星体移动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郑文光的两部火星题材作品也大受读者的欢迎。《火星建设者》(1957)以明快的笔调描写人类改造火星的历程,该文曾经获得莫斯科国际青年联欢节大奖。而《战神的后裔》则转用写实方法呈现出火星改造的艰辛与困境。
除郑文光之外,童恩正、肖建亨、叶永烈、刘兴诗、王晓达、郝应其等都曾经创作过优秀的载人航天科幻文学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科幻小说也进入了全新的天地。韩松的《宇宙墓碑》(1991)描写人类在茫茫星海中寻求人生意义时所能领略的苦涩与艰难。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坟场》(1997)揭示了未来太空中仍然存在的势力角逐。刘慈欣的《中国太阳》(2002)展现了开发西部过程中航天技术的有效参与。星河的《路过》(2001)通过一支月球考察队的个体化经历介绍了月球的另类历史。周宇坤的《会合第十行星》(1998)描写了人类对太阳系认识的逐渐提高。苏学军的《火星三日》(2001)寻找普通人的视角下呈现出的火星开发。凌晨的《水星的黎明》(1998)把太空中的救援与自救场面描写得壮观美丽。绿杨的《鲁文基探案》(1995)表现了月球中的多元文化。杨平的《库克岩石》(1998)目击了人类探险队在火星上与异类的接触。而吴岩的《沧桑》(1997)则展现了人类百万年移民火星时所经历的“后文化危机”与“后感情危机”。
纵观100年的中国科幻史,载人航天不但是最重要、也是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科幻题材。作家在航天技术的全方位探索的同时,更加关注载人航天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