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协每年奖励80万 4年征不来一部科幻小说

  4年前,北京市科协设立科普专项资金,每年出资80万元向社会征集科普作品。在昨天市科协举办的一次科幻创作研讨会上,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说,4年了,他们已征集了上百部科普作品,却没有征集到一部科幻作品。
    也许是因为曾在京城引起追捧的“火星叔叔”、美国科学家兼科幻作家兰迪斯再次来到北京,要与中国的科幻作家切磋技艺,能在北京排上号的科幻作家差不多都出现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但掰着指头一算,也不过只有十来位。这多少能够为“4年征集不到一部科幻作品”作出些解释。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国内从事科幻创作的队伍不超过百人,其中有些名气的也不过十来人。在老一代科幻作家中,除了去世和改行的,真正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并不多。全国有上千院士,只有两院院士潘家铮一人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幻创作。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科幻创作队伍中涌现了一些年轻的面孔,但常有作品问世并得到认可的也不过只有韩松、王晋康、星河等不多的几位。而且,与动辄发行上十万份的纯文学作品相比,科幻作品能够发行两万份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据了解,这几年国内每年都会有百多本新的科幻作品上架,但三分之二都是翻译作品。老一代的科幻作家金涛先生说,科幻创作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创作人才。科幻作品很难写,作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还要懂得科学,最好能够站在前沿,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而现在的教育方式限制了科幻作家的产生。尤其是文理分科,造成想写科幻的因为不懂科学写不了,而懂科学的又大多写不好小说。现在国内还缺少一个科幻的平台,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科幻刊物,没有科幻评论,地方性的科幻刊物也仅有成都的《科幻世界》等很少的几家。而且,多年来社会对科幻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科普界认为科幻不是科普,而文学界又认为科幻不入流,这些都限制了科幻创作队伍的发展。
    青年科幻作家韩松认为,中国科幻创作之所以繁荣不起来,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的文化是向后看的文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念至今没有改变,而科幻是看未来;二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科幻作品的市场。在美国等科幻创作繁荣的国家,科幻小说是成人小说,读者的平均年龄在40多岁,而国内的读者以中学生为主。
    但昨天的研讨会也透露出一些信息,显示了中国科幻正在悄然复苏的迹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说,以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眼里,科幻小说是不入流的,也从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书籍,而现在,出版社正在把科幻作品列入出版计划。北师大一位博导介绍说,北师大现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招收科幻文学硕士,首批招收名额只有两人,但报名者已有上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