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呼唤人才开发新格局

白天在上海工作,晚上回昆山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这种可能会被大多数人归为“新新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许多年轻人当中流行。人们将这个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特殊群体称为“长三角人”。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才的集聚地。据统计,到2002年底,这一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449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82人。但资源充足并不意味着资源平衡。目前,拥有17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在300万流动人口中,有1/3来自浙江,1/3来自江苏,还有1/3来自全国的其他省份。他们在上海寻找商机和发展机会,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与此同时,上海等大城市的许多人才或技术专家,也像候鸟一样飞往江苏和浙江各地。

  当然,异地工作也有许多的麻烦,不同行政区划在人才方面的政策分歧和壁垒正在成为自由流动“长三角人”的最大障碍。除了准入标准存在差异、资格证书无法互认、人才信息得不到快速准确的传递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在异地享受到诸如社保、医保、养老、子女就业等居民待遇。 

  “消除区域内人才开发的制度、政策的障碍,建立市场主导、共享互惠的区域人才开发新格局,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江苏省人事厅厅长王时中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