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利用寒、暑假赴海外接受短期课程培训,既价格低廉,又锻炼了语言,同时也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难怪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留学太贵了,出境游又很难办妥未成年人的签证。于是乎,今夏“海外游学”迅速走红,成为新宠。集旅游和学习于一体的出国短期课程培训受学生和家长的大力追捧,一时间引无数家长竞掏钱包。
游学逐渐显优势 参加过海外游学活动的学生,对于他们的选择,给出的理由往往很简单,无外乎以下几点: 1、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 2、游学比起单纯的出国旅游,有更多接触当地居民、当地文化的机会,不失为开阔眼界、认识世界的好机会。 3、认识国外同龄人做朋友,拓宽友人圈,为今后的事业和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 4、相比较于赴国外留学的费用,价格低廉很多。 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早先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机会出国留学,但是在看了许多关于未成年人出国留学的报道之后,发觉不仅金钱上的花费过高,而且长时间的单独生活对孩子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成长未必是一件好事。权衡之下,他觉得这种一个月到两个月左右的短期海外游学反而是不错的选择,不仅价格比较低廉,而且提供了语言锻炼的机会,也能让孩子拓宽视野,接触异国文化。 徐音是一位刚升入大学的学生,他很早就开始学习德语。在高二的暑假,他赴德国参加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活动。“那里的老师都是用德文授课,所以一开始非常不适应,很多时候整堂课都没能听懂多少,只能晚上回去查字典再温习。”徐音告诉记者,“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后,我就能渐渐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了。我的诀窍是注意听一些关键的单词,再加上连蒙带猜,基本上能将老师的意思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那里有许多学生可以参加的活动,包括俱乐部和一些学生社团。我和我的同学们甚至参加了一个当地组织的'三对三'篮球比赛,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居然得了第三名。在这期间,我和许多当地的德国人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而谈起此行的收获,徐音更是滔滔不绝:“我们参观了不少德国的城市,包括慕尼黑、汉诺威和斯图加特。以前我就听说德国人对啤酒的喜好程度超乎想象,到那里才知道是真的。他们都用容量近一升的杯子盛啤酒喝,所以那里许多人刚年过三十,就挺着啤酒肚到处转悠了。”这就是他对于文化冲击最真实的体会。 专家认为,海外游学的兴起不能不说是当今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深层表现形式,一方面说明上海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层次,教育消费的需求有向外拓展的自发动力;另一方面,要在全球化中生存,语言和文化认知要求就相应地更高了。这是全球的大气候。
游学渠道如何选择 有出国游学打算的家长和学生最怕的是,明明有好的出发点,又兴冲冲地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却被中介公司下了“药”。对于此类活动,投资确须谨慎。那么海外游学该通过何种途径参与呢? 还是从游学本身说起。原则上把10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作为出国游学的主流群体。在性质上,游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通常由官方机构主办,对参加的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当然在费用上也可能受到优待,比如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获得一定的奖学金,或者企业单位的赞助;另一种是自费性质的,参加的面就比较广,通常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目前比较正式的参加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所在的学校,报名参加学校组织或者是由教委下属的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游学;另一条就是通过中介公司。上海地区比较成熟的承办机构恐怕只有EF(英孚教育)。但EF并不作为独立的公司进行游学活动的运作,而是和国际交流协会共同合作。学生参加活动的合约是由EF、国际交流协会以及学生三方共同签署的,这样做是希望给学生更多的保护。 不以纯盈利为目的 “海外游学项目对组织方或者承办方而言,虽然可能获得一定的盈利,但是盈利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毕竟我们是一家教育机构,作为一家教育交流机构,首要的职责就是促使中外文化的交流,教育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上海国际交流协会的竺炜如是说。 竺炜告诉记者,受各地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海外游学活动主要还是分布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基于此,国家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法律进行规范。上海教委虽然对这类活动有一些纲领性质的政策,但是规范得也不详尽。通常海外游学参与者的年龄构成在10岁到18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学生还未成年,心理及行为能力尚不够成熟,游学活动的具体安排必须更为妥善和周全;另一方面,留学中介机构通常只能安排18岁以上的成年人出境学习,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往往很难通过中介的渠道参与游学活动。因此,海外游学基本上是由国际交流协会牵头组织的。
|